第三帝国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到来(理想国译丛038)
第三帝国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到来(理想国译丛038)
- 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
- 简介: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蕞富裕、蕞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 出版时间: 2020-02-01
- ISBN: 9787510886768
- 分类: 历史-世界史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字数: 458175
- 在线阅读: 微信读书
- 划线数量: 478
- 想法数量: 61
本书评论
书评 No.1
历史是面镜子,这句话送给这本书一点也不为过。纳粹是如何一步步通过暴力威胁、宣传分化、政治欺骗走上权力高台的,书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然而,最让人恐惧的是,魏玛共和国崩溃前夕的种种描述和场景,读起来是那么的熟悉。纳粹,或者说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阴云,还远没有消散。
- ⏱ 2024-01-10 17:37:20 ^19836794-7O7meu6TZ
笔记
序言
📌 本书是第三帝国史三部曲的第一卷。它从19世纪的俾斯麦帝国[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处在战后苦涩年代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着手,追溯了第三帝国的起源;继而讲述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纳粹党徒通过赢得选举并结合大规模政治暴力手段上台掌权的过程。本卷的核心主题是,纳粹党徒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在德国建立起一党独裁统治的,而且似乎没有受到德国民众实质上的抵抗。
- ⏱ 2024-01-05 01:21:59 ^8-453-1026
📌 因此,我写作这三部曲的主要目的,一是涵盖第三帝国史所涉及的范围广阔的主要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事务,还包括社会、经济、种族政策、警察与司法、文学、文化与艺术,这样的广度是以往著述出于各种原因而缺失的;二是将这些方面整合起来,展示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 ⏱ 2024-01-05 01:22:38 ^8-5976-6106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现代社会史研究的影响下,史学家最感兴趣的是宏观的结构与进程[插图],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作品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纳粹德国的认识。然而在追求知性解读的过程中,有血有肉的个人几乎从史家视野中消失了。
- ⏱ 2023-12-16 22:53:55 ^8-7617-8169
📌 历史写作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想象自己置身昔日世界,怀着时人在面对未来(对历史学家来说那已成为过去)何去何从时的全部疑虑与彷徨。今人回顾历史时觉得似乎不可避免的发展进程,在当时则绝非如此。
- ⏱ 2023-12-16 22:54:32 ^8-8788-8881
📌 “往昔犹如异乡,那里的人们做事都和今天不一样。”
- ⏱ 2024-01-05 00:30:58 ^8-9410-9434
📌 “对于一个局外人,一个未曾亲历纳粹统治的外国人来说,批评亲历者、指望他们秉持在当时环境下几乎难以达到的行为准则,未免过于轻率。”
- ⏱ 2024-01-05 01:23:26 ^8-10339-10403
📌 军国主义精神弥漫德国,使军队对政治局势拥有了遗患无穷的决定性影响力。德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工业实力,但这一成就是以牺牲更广的德育和文化教育、过分注重狭隘的技术教育为代价的。
- ⏱ 2023-12-17 23:20:21 ^8-12759-12844
📌 像德国这样一个先进的、极有教养的民族,怎么会如此迅速、如此轻易地屈从于国家社会主义的野蛮力量?纳粹攫取政权过程中所受到的认真抵制为何如此之少?一个无足轻重的极右翼政党怎会如此戏剧性地突然上台掌权?为什么如此多的德国人没能意识到无视纳粹运动的暴力、种族主义和杀戮天性,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 ⏱ 2023-12-17 23:20:25 ^8-14462-14606
📌 如果说第三帝国的经验使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对伟大的音乐、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文学之热爱,并没有赋予人们任何道德的或政治的免疫力,从而拒绝暴力和暴行、免于听命独裁统治。
- ⏱ 2024-01-05 01:23:47 ^8-16119-16207
📌 20世纪变成了极权主义的时代,高潮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其统治的基础一方面是实行全面的警察控制和恐怖政策,并残酷镇压和杀戮数百万真正的或凭空臆断的反对者,另一方面以巧妙的宣传手法不断动员群众、激发群众的热情。
- ⏱ 2023-12-17 23:20:19 ^8-23337-23452
📌 因此,极权主义更适合被用来描述而不是解释,也许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的独裁政权在上台后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解释独裁政权是如何上台的。
- ⏱ 2023-12-17 23:20:20 ^8-24851-24919
📌 俄罗斯是个落后国家,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缺乏公民社会的基本功能和代议制政治传统。它与德国这个发达的、人民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工业国家截然不同,德国拥有长期孕育的代议制政治传统、法治传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
- ⏱ 2023-12-17 23:20:20 ^8-25160-25264
📌 纳粹主义虽然远不是德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它的成功确实得益于特别符合德国人天性的政治传统、意识形态传统以及发展方式。
- ⏱ 2023-12-17 23:20:22 ^8-25901-25966
第一章 历史遗产
📌 值得注意的是,俾斯麦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German Empire),与1930—1932年纳粹在选举中获胜,仅仅相隔了50年。
- ⏱ 2023-12-17 23:20:24 ^9-759-827
📌 奥托·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以“德国保守主义的野蛮人”著称,他惯于采用冷酷的言辞和暴力行动,从不惮于强硬而明确地表明谨慎之人不敢大声说出的话。俾斯麦生长于传统的贵族家庭,既属于容克地主阶级,也属于文官贵族。许多人觉得他代表了普鲁士主义的极致,集它的美德和劣根于一身。19世纪后半叶他对德国的统治残酷、专横、全面。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议会政治、平等主义,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许多方面的蔑视,但这似乎无损于他身后所获得的神话般的名声——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
- ⏱ 2023-12-19 18:34:58 ^9-1743-2262
📌 极少有德国人后来还记得,将政治定义为“可能性的艺术”的,恰恰是俾斯麦。
- ⏱ 2024-01-05 01:24:53 ^9-2939-2974
📌 政治家自己无法创造任何事物。他必须等待,直至听到上帝的脚步穿过重重事件,然后一跃而起,抓住上帝的衣角。
- ⏱ 2023-12-19 19:12:52 ^9-3257-3308
📌 俾斯麦知道,他无法强行把局势变成他想要的样子,用他所喜欢的另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政治的艺术在于引领国家之船行驶在时间之河。
- ⏱ 2023-12-19 19:17:32 ^9-3538-3598
📌 许多历史学家将1848年革命的失败视为德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事件,用历史学家A.J.P.泰勒的名言来说,当时“德国历史发展到了转折点,却没能实现转折”
- ⏱ 2024-01-05 01:25:09 ^9-5560-5633
📌 许多自由派在1848年受挫之后,开始愿意在国家统一的祭坛上牺牲至少一些自由主义的原则,以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 ⏱ 2023-12-19 19:29:50 ^9-8439-8493
📌 事实上,有人将俾斯麦建立的帝国称为“第二帝国”(Second Reich),词语的使用也暗示,第一帝国败于法国的入侵,在它失败的地方,第二帝国成功了。
- ⏱ 2023-12-19 19:31:32 ^9-9741-10002
📌 “帝国”一词在德国智识阶层中间所激发的联想,远远超越了俾斯麦所创建的体制:它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是对尘世中“上帝之国”的想象;宣示了其宗主国地位的普适性;用一个虽然没什么诗意但却颇有气势的概念来说,德意志国家将包括中欧所有说德语的人口——正如纳粹口号所说的“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帝国,同一个领袖”。
- ⏱ 2024-01-05 01:25:25 ^9-10101-10249
📌 宪法并未授予国会选举或者解散政府、解除政府大臣职务的权力,而且政治决策的关键部分,特别是宣战与停战以及军队的管理事务,仍保留在君主及其亲信手中。
- ⏱ 2023-12-19 19:37:36 ^9-11338-11410
📌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描述俾斯麦帝国时略带夸张、用词晦涩,但他捕捉到了其许多内在的矛盾:“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的军事专制制度。”
- ⏱ 2024-01-05 01:25:44 ^9-11522-11630
📌 俾斯麦被称为“白色革命家”(white revolutionary)[插图]是不无道理的。[插图]他凭借军事实力和军事行动缔造了德意志帝国。在此过程中,他无视法统,重新划定国界,推翻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其激进态度与铁血手段给德国后来的发展之路投下了绵长的阴影。德国从此将武力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合法手段,其黩武程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除非那些国家有开疆拓土、称霸世界的打算。政府里和社会上的黩武风气,在1920年代侵蚀德国的民主制度以及第三帝国登场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 ⏱ 2024-01-05 01:26:19 ^9-13403-14061
📌 在紧急情况下,军队有权颁布戒严令、中止公民自由权,威廉二世统治时期曾相当频繁地考虑采取此措施,难怪有些历史学家夸张地描述道,当时的政客和议员们生活在高层政变的永久威胁之下。
- ⏱ 2024-01-05 01:26:29 ^9-15277-15363
📌 士官——那些服满义务兵役之后留在军中,继续服务数年的士兵——最终离开军队时,自动获得在政府机构就业的权利,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警察、邮递员、铁路员工以及其他基层公务员都是退伍兵,这些人已在军队中被社会化,举手投足都显示出习以为常的军人姿态。
- ⏱ 2023-12-23 19:18:44 ^9-15887-16005
📌 留在德国公共记忆里的,是俾斯麦于1860年代发动的几场革命性战争,而不是他为了让德意志帝国站稳脚跟,在随后20年里极力维持欧洲和平的努力。
- ⏱ 2023-12-21 20:34:06 ^9-19363-19432
📌 令人遗憾的是,德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俾斯麦形象竟然最为错谬,我们把他描绘成崇尚暴力的专制政客,幼稚地为终于有人把德国重新推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欣喜。其实,他的卓越天赋在于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克制持中的气度。他对于如何赢得世界的信任有独特的理解,而当今之德国恰恰在背其道而驰。
- ⏱ 2023-12-21 20:34:27 ^9-19556-19688
📌 社会民主党发动的运动声势浩大、纪律严明、不容异见,而且似乎势不可挡地朝着赢得大选的目标挺进,这让温文尔雅的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胆战心惊。社会民主党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之间裂开一道鸿沟,这种无法弥合的政治分歧将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并在那场最终导致纳粹掌权的危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 2023-12-29 18:06:48 ^9-23215-23357
📌 据说列宁曾经以他罕有的、一闪而逝的幽默口吻评论道,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永远不可能在德国发动一场成功的革命,因为他们去袭击火车站时,首先会秩序井然地排队购买站台票。该党已养成习惯坐等时机出现,而不是采取行动去制造机会。
- ⏱ 2023-12-29 18:06:56 ^9-23436-23542
📌 到1914年,社会民主党的发言人或党报编辑几乎没有谁没坐过几次牢,罪名是冒犯君主或者侮辱政府官员;根据法律,批评君主或警察属于犯罪,就连批评那些维持国家运行的公务员也算犯罪。
- ⏱ 2023-12-29 18:06:49 ^9-23718-23805
📌 因此在1914年之前,德国的主流政党不是两个,而是六个,即社会民主党、两个自由派政党、保守党的两个派别,以及中央党,这与其他现象共同反映了德国社会由地域、宗教和社会等级所造成的多重分裂。
- ⏱ 2024-01-05 00:31:31 ^9-25071-25164
📌 德意志帝国的行政机构大权在握,并且不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在这种国情下,政党的分裂状态削弱了政党政治在国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性。
- ⏱ 2023-12-29 18:07:18 ^9-25665-25729
📌 在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就已经不断设法让这些少数族裔归化德意志民族——禁止他们在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积极鼓励德意志族裔到那些地区定居。
- ⏱ 2023-12-29 18:07:12 ^9-27607-27673
📌 放眼德国和欧洲以外的广阔世界时,俾斯麦之后的历任帝国宰相都将本国视为逊于英国和法国的二流国家,因为英法两国均拥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大片海外帝国。作为海外殖民的迟到者,德国只能拣拾那些占得先机的欧洲殖民列强留下的残羹剩饭。
- ⏱ 2023-12-29 18:06:42 ^9-28385-28494
📌 像他的许多崇拜者一样,威廉二世成长于德国统一之后的年代,不甚了解俾斯麦在1871年实现统一之前所走过的动荡不安、充满危险的道路。受与他同时代的普鲁士历史学家的影响,威廉二世以为整个统一进程是历史的必然,而根本不明白俾斯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所以采取极其谨慎的外交政策,正是出于对德国未来的深切忧虑。
- ⏱ 2023-12-29 18:06:58 ^9-29603-29753
📌 欧洲列强普遍认为,战争是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缔造一个陆上帝国的正当途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异常清晰地展示了这种逻辑。
- ⏱ 2023-12-29 18:06:54 ^9-31135-31201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早已是欧洲大陆最富裕、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在战前的最后几年和平岁月里,德国的钢产量占欧陆的三分之二,煤炭和褐煤占欧陆的二分之一,电力比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加起来还多20%。
- ⏱ 2023-12-29 18:07:01 ^9-31765-31866
📌 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时间,不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而是在工业革命的巅峰期;德意志帝国不是建基于单一国家之上,而是由许多不同邦国组成的邦联,各邦国中的德意志公民主要因为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而维系在一起。
- ⏱ 2023-12-29 18:06:56 ^9-33665-33774
📌 迅速加剧的内部冲突日益蔓延,与俾斯麦所创政治制度中不曾解决的矛盾交汇到一起,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四分五裂。[插图]上述矛盾在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里找到了释放的渠道,这种民族主义混杂着立场强硬得令人惊骇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给德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 ⏱ 2023-12-29 18:06:45 ^9-33880-34186
第二节 宣扬仇恨
📌 当时的德国犹太人是文化高度适应的成功群体,与其他德国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宗教信仰。
- ⏱ 2024-01-05 01:27:39 ^10-1433-1472
📌 总体来说,犹太人在19世纪晚期所走的道路是成功的,而且犹太人与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最现代、最前沿的发展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
- ⏱ 2023-12-29 18:07:18 ^10-6956-7018
📌 在那些失意者和失败者看来,犹太人代表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现代性,而他们自己则被工业化巨轮推到了边缘;他们一心向往更加简单、更有秩序、更有保障、更加等级分明的社会——那种他们以为在并不遥远的往昔曾经存在过的社会。
- ⏱ 2023-12-29 18:06:51 ^10-7469-7574
📌 阿尔瓦特奔走于田间地头,告诉农民,导致他们不幸的是犹太人,就是那个他们所知甚少、住在遥远的大城镇以及欧洲和帝国的金融中心的宗教少数派;尽管事实上,农民的经济损失是由全球性的农产品价格低迷造成的。
💭 居然走农村路线。
- ⏱ 2023-12-29 18:06:41 ^19836794-7NP8rsDWe
📌 传统的反犹主义针对的是犹太人的非基督宗教,这种观点的政治权力来源于圣经的支持。《新约》将基督之死归咎于犹太人,宣判他们永世遭受谴责,因为他们心甘情愿让基督的血归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身上。
- ⏱ 2023-12-29 18:06:59 ^10-11651-11743
📌 1870年代,当中下阶层的煽动家和蹩脚文人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寻找替罪羊、把矛头转向犹太人时,他们是将犹太人当作种族少数派,而不是宗教少数派的;他们开始主张将犹太人全面排除在德国社会之外,而不是让犹太人全面归化德国社会。
💭 宗教少数派到种族少数派。
- ⏱ 2023-12-29 18:06:42 ^19836794-7NP8rtBLU
📌 这样的反击提醒我们,虽然反犹主义作家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但在德国不论左翼右翼、中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绝大多数受人尊重的观点依然反对这类种族主义。试图让德国人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反犹主义观点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均收效甚微。
- ⏱ 2023-12-29 18:06:57 ^10-16177-16284
📌 他几乎不会想到,德国这个拥有高度同化的犹太族群、相对而言并无公开或暴力的政治反犹主义的国家,竟会发动这场种族灭绝运动。
- ⏱ 2023-12-29 18:07:13 ^10-21988-22047
📌 转变立场之后的瓦格纳不再渴望犹太人归化德国社会,而是渴望将犹太人排除在德国社会之外。
- ⏱ 2023-12-29 18:06:52 ^10-24276-24318
📌 戈比诺提出:只有血统的纯正才能保障种族存续,据说在日耳曼——即“雅利安”——农民阶层中就保留了这样的纯正血统;而种族融合则导致文化和政治的衰落。
- ⏱ 2023-12-29 18:07:20 ^10-25648-25720
📌 张伯伦的作品诉诸科学支持其论点,令许多读者印象深刻。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融为一体。
- ⏱ 2023-12-29 18:07:20 ^10-26496-26575
📌 在一些人看来,日耳曼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德文为Lebensraum),生存空间的获得将不得不以牺牲他人的生存空间为代价,最有可能的是斯拉夫人(Slav)的生存空间。这并不是因为德国真的已经人满为患——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是因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把动物王国中领地的概念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他们为德国城市的蓬勃发展感到不安,希望恢复理想的田园生活,在那里德国定居者是“劣等的”斯拉夫农民的主人。
- ⏱ 2023-12-29 18:06:47 ^10-27839-28039
📌 这种把国际政治想象为不同种族之间争夺统治权或生存权之较量的看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成为德国政治精英阶层的流行观点。
💭 生存空间的理论,后来也影响了明治维新时期全盘西化,尤其是德化的日本。
- ⏱ 2023-12-29 18:06:42 ^19836794-7NP8rvJ95
📌 正如弗里德里希·冯·伯恩哈迪将军(General Friedrich von Bernhardi)在1912年出版的著作中写下的名言,战争是一种“生物必然性”:“如果没有战争,劣等或腐朽的种族就会轻易扼杀新兴的健康因素的成长,随之而来的将是普遍的衰落。”
- ⏱ 2023-12-29 18:07:14 ^10-28917-29044
📌 外交政策将不再用于国与国之间,而是种族与种族之间。不以国别为重的观念正是由此滥觞,后来成为纳粹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
- ⏱ 2024-01-05 01:28:37 ^10-29044-29101
📌 一些医学家认为,扶弱济困的政策导致了人种的退化,而新兴的遗传学为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必须通过一种科学的繁育方法来抵消其影响,即通过减少或者消除弱者、优化并繁殖强者。
- ⏱ 2023-12-29 18:06:43 ^10-29856-29941
📌 清洁观开始从医学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其中不仅包括“社会净化”,关键是还包括“种族净化”。
- ⏱ 2023-12-29 18:06:54 ^10-33511-33556
📌 遗传特征对于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 ⏱ 2023-12-29 18:07:16 ^10-34417-34440
📌 为了提高国民效率,由国家引导的社会应该对人口进行管理——必须说服或者强制“适者”多生育、“不适者”少生育。
- ⏱ 2023-12-29 18:07:17 ^10-34452-34505
📌 种族净化运动采用的是一种给人以不祥之感的理性而科学的分类方法——把人分成对国家“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
- ⏱ 2023-12-29 18:06:51 ^10-34520-34573
📌 最后,用这种技术专家式的理性主义方法进行人口管理,意味着以一种完全世俗的、工具主义的方式处理道德问题,而把婚姻神圣、父母神圣、被赋予不朽灵魂的个体具有平等价值等基督教义抛诸脑后。
- ⏱ 2023-12-29 18:06:46 ^10-34735-34824
📌 从根本上说,促使种族净化论出世的,是一种新的构想——用科学原理管理社会,而不考虑任何其他原则。
💭 科学的,理性的,冰冷的。
- ⏱ 2023-12-29 18:06:43 ^19836794-7NP8rxIsg
📌 反犹主义和种族净化论后来都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关键元素。二者同为19世纪晚期普遍的思想世俗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反叛的两个方面,反叛的是19世纪中期支配着德国的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态度,即那种被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思想家视为冷漠与乏味的自满。众多德国中产阶级智识人士因1870年代德意志民族国家之实现而产生的陶醉感,正让位于各种不满情绪,因为他们觉得德国的精神成长与政治发展已趋于停滞,需要推动它再次前行。
- ⏱ 2023-12-29 18:07:22 ^10-35272-35475
📌 尼采的著作为个人摆脱传统的道德约束而辩,在1914年以前通常被解读为呼唤个人解放,对包括女权主义运动在内的形形色色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2023-12-29 18:07:00 ^10-36229-36305
📌 尼采的“理想人”概念,即摆脱了道德约束、凭借权力意志战胜弱者的人,可以轻易被挪用,那些挪用者所信奉的,是根据种族与优生的标准来繁育人种,但尼采并无此信念。这种解读主要是受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弗尔斯特(Elisabeth Förster)的影响,她编注尼采作品时将其思想做了庸俗化和通俗化的处理,强调其冷酷的、精英主义的方面,迎合了极右翼民族主义者的口味。
- ⏱ 2023-12-29 18:07:23 ^10-36976-37153
📌 汉斯·布吕厄(Hans Blüher)这类作家深受青年运动的影响,以更加极端的姿态呼吁:国家应按照反民主的路线进行重组,并由一群志同道合、以同性恋式的爱与温情凝聚在一起的英雄男子来领导。
💭 怪不得《高堡奇人》里,会讥讽希特勒的党卫军是一群同性恋。
- ⏱ 2023-12-29 18:06:44 ^19836794-7NP8rCJkq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 自称“异教徒”的舍纳勒尔发起了一场反对罗马天主教的运动,其口号是“远离罗马”。他还杜撰了假装成中世纪词汇的问候语“Heil!”(万岁!)。
- ⏱ 2023-12-29 18:07:13 ^11-2417-2486
📌 舍纳勒尔的追随者称他为“Führer”(元首),这可能是那场运动给极右翼政治词汇表增加的另一个术语。
- ⏱ 2023-12-29 18:06:52 ^11-2776-2826
📌 更古怪的是,他提议使用新的纪年,将元年定在公元前118年,即日耳曼族的辛布里人(Cimbri)在诺里亚战役(battle of Noreia)中打败罗马军队的那一年。
- ⏱ 2023-12-29 18:06:57 ^11-2884-2967
📌 舍纳勒尔的极端言行使他与当局多有抵牾,尤其是在1888年,一家报纸误发了德皇威廉一世的死讯,结果他怒闯出错的报社,殴打了该报的几位员工。在舍纳勒尔公开宣扬威廉为“光荣的吾皇”后,被激怒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褫夺了他的贵族头衔,议会也剥夺了他的议员豁免权,以便让他入狱服4个月的刑期。但这也没能阻止他在获释之后宣称,他“期待着德军开进奥地利并摧毁它的那一天”。
💭 铁杆德棍啊
- ⏱ 2023-12-29 18:06:45 ^19836794-7NP8rGoHe
📌 奥地利的反犹主义,远不是独立于德国反犹主义的现象。奥地利与德国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而且奥地利曾在1000多年里属于“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又归属于德意志邦联,直至1866年被俾斯麦粗暴地逐出邦联,这意味着思想影响与政治影响可以不费力地跨越国境。
- ⏱ 2023-12-29 18:06:47 ^11-4261-4395
📌 泛日耳曼联盟及其民族主义者盟友有选择地借用尼采、朗本、达尔文、特赖奇克等作家的作品,而且在借用过程中屡屡将他们的思想进行庸俗化解读、断章取义或者简化到不可辨识的程度,然后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建立在这样一种世界观之上:以斗争、冲突、“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反犹主义和权力意志作为其核心信仰。
- ⏱ 2023-12-29 18:06:53 ^11-10981-11122
📌 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压力团体,并非威廉二世统治集团的任何一种操纵策略的产物,而是通过在底层进行政治动员所产生的真正民粹主义运动。
- ⏱ 2023-12-29 18:06:55 ^11-13896-13958
📌 这种局面的最大受益者是俄国唯一自始至终持反战立场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 Party)。它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信仰的政党,其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始终认为,战败是引发革命的最快捷方式。他抓住时机,在1917年秋突如其来地发动政变,几乎没有遭到直接的抵抗。
- ⏱ 2023-12-29 18:07:11 ^11-20312-20482
📌 “十月革命”很快沦为血腥的乱局。当布尔什维克的反对者企图发动一场反政变时,新政权则应对以暴力的“红色恐怖”,镇压了其他一切政党,建立起以列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专政统治。新组建的红军由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领导,与志在恢复沙皇统治的“白军”(Whites)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内战。“白军”的努力未能帮到沙皇本人,他很快就与家人一起被布尔什维克处死。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警察组织契卡(Cheka)无情地镇压了政权的反对者,各政治派别无一幸免——从左翼阵营中的改良社会主义者孟什维克(Mensheviks)、无政府主义者和农民社会革命党人,到右翼阵营中的自由派、保守派和保皇党。数千人遭到折磨、杀害,或者被野蛮地关押在第一批劳改营,到1930年代,劳改营开始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拘禁系统。
- ⏱ 2024-01-05 02:14:16 ^11-21001-21348
📌 事实上,列宁认为,除非其他国家也成功地发生同类型的革命,否则俄国革命可能难以为继。[插图]于是布尔什维克组建共产国际(Comintern),向全世界输出苏俄版本的革命。
- ⏱ 2023-12-29 18:06:49 ^11-21818-22361
📌 各国的民主派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共产主义意在压制人权、废除代议制、废止公民自由。恐惧感驱使他们相信,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在本国制止共产主义,甚至通过暴力手段、通过中止那些他们承诺要捍卫的公民自由权。
- ⏱ 2023-12-29 18:07:15 ^11-23220-23316
第四节 陷入混乱
📌 在高级军官的协助和怂恿下,一种引起致命后果的说法很快在中间和右翼政治派别的广阔舆论阵地流传开来——很多人从瓦格纳的音乐剧《众神的黄昏》(The Twilight of the Gods)得到灵感,开始相信军队之所以战败,完全是因为国内的敌人从背后捅了刀子,就像瓦格纳剧中勇敢的主人公齐格弗里德(Siegfried)所遭遇的那样。
- ⏱ 2023-12-29 18:07:19 ^12-1541-1733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加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终结,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以及西方协约国随后宣布,战争的主要目标是为民主制度提供安全的世界环境。
💭 一战在「列强瓜分世界」之外的另一种解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语: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佐治亚和南卡长大,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28任总统。
- ⏱ 2023-12-29 18:08:19 ^19836794-7NP8y3vzF
📌 《凡尔赛和约》生效后,德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13%的领土,其中包括阿尔萨斯—洛林,在德国统治了近半个世纪之后被归还法国,此外还包括边境领土奥伊彭(Eupen)、马尔梅迪(Malmédy)和莫雷斯内(Moresnet)。
- ⏱ 2023-12-30 01:47:02 ^12-4692-4805
📌 同样影响深远、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战胜国不允许德国与讲德语的奥地利合并。
- ⏱ 2023-12-30 01:46:11 ^12-5642-5677
📌 此外,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著名的“十四点计划”(Fourteen Points)中列出了他希望协约国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其中就有:让各民族都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不受他国干涉。
💭 威尔逊于1918年1月发表的和平原则,主张实现民族自决,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提出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各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8月,德国提出愿意在“十四点计划”的基础上和谈。10月,协约国同意以“十四点计划”作为议和的指导纲领。但最后议定的《凡尔赛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计划”的初衷。
- ⏱ 2023-12-30 01:39:02 ^19836794-7NPC4eGAb
📌 长留于德国公共记忆中的想法是,战争罪的全部概念,确切地说是战争法的全部理念,是战胜的协约国根据虚假宣传中的虚构暴行,凭诡辩而捏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对于德军在二战期间的心态与行为有着致命的影响。
- ⏱ 2023-12-30 01:47:23 ^12-8611-9095
📌 《凡尔赛和约》的领土条款相对而言是温和的,因为如果德国战胜,它施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条约会更加强硬
- ⏱ 2023-12-30 14:04:53 ^12-10840-10887
📌 德国从1919年开始实际支付的战争赔款,并未超出国内资源的承担能力;而且考虑到德国占领军对比利时和法国的肆意破坏,赔款数额也并非不合理。
- ⏱ 2023-12-30 14:04:46 ^12-11038-11106
📌 这一切表明,祖国党实际上是以往各种极端民族主义运动的又一个版本,甚至比那些运动更被中产阶级名流所左右。祖国党既无争取工人阶级支持的新举措,也无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它虽然大力宣传鼓动,却全无平易近人之风;它在政治活动中言行得体、坚不逾矩,避免使用暴力;最重要的是,它显示了传统的泛日耳曼政治野心的破产,当泛日耳曼联盟无力应对战后德国的政治新局面,在1918年之后渐渐淡出政坛时,这种破产即得到了证明。
- ⏱ 2023-12-30 14:08:48 ^12-14083-14603
📌 前线一代”指的是,在超越了一切政治分歧、地域界限、社会地位和宗教差异的英雄事业中,以袍泽之谊和自我牺牲精神为纽带凝聚在一起的军人。
💭 前线一代
- ⏱ 2023-12-30 14:09:32 ^19836794-7NQpdFOJR
📌 然而,对于战后的暴力与不满氛围的最终形成,老兵和他们的怨气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从战争状态调整到和平环境的过程中,许多人因为受到刺激而趋向极右翼立场。
- ⏱ 2023-12-30 14:24:55 ^12-18571-18651
📌 1918年之后,当德国人说起“和平时期”,指的不是他们当下实际生活的年代,而是大战开始之前的岁月。德国在1918年之后未能实现从战时到和平年代的过渡,而是一直处于战斗状态:与国内对手战斗,与全世界战斗,因为《凡尔赛和约》使政治光谱中的几乎所有派别都下定决心,力图废除和约的核心条款、收回失去的领土、停止支付赔款、恢复德国在中欧的霸权。
- ⏱ 2023-12-30 14:26:12 ^12-20972-21445
📌 战争、武装冲突、暴力和死亡对他们来说往往是抽象的概念,他们从中读取到的信息是杀戮,然后在青春期的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时又受到宣传的影响——这种宣传将杀戮描绘成英勇的、必要的爱国主义行为。
- ⏱ 2023-12-30 14:28:21 ^12-23299-23652
📌 成群结伙身穿制服的人在街道上穿行,互相冲撞、野蛮地大打出手,在魏玛共和国成了司空见惯之事,使政治生活中的暴力与攻击性气息更加浓重了。
- ⏱ 2023-12-30 14:31:09 ^12-25099-25542
📌 正是在这种民族创伤、政治极端主义、暴力冲突和革命暴动的氛围中,纳粹主义诞生了。其意识形态中杂糅的大多数元素,在1914年之前就已经流行于德国,并在战争期间更加为公众所熟知。
- ⏱ 2023-12-31 01:43:36 ^12-28624-28710
第二章 民主之殇
📌 艾伯特不是作为伟大的演说家或者魅力超凡的领袖,而是作为冷静、耐心和机敏的谈判者,赢得了党内的尊重,他似乎总能把劳工运动的不同派别凝聚在一起。艾伯特是社会民主党第二代领导人中典型的实干家,他认同该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致力于运用自己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险等领域的专长,逐步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
- ⏱ 2023-12-31 13:35:24 ^13-1293-1438
📌 像许多社会民主党组织者一样,艾伯特把对党的忠诚看得几乎高于一切,他对哈塞等反战人士拒绝服从党内多数人的决议感到愤慨,这是促使他将他们开除出党的主要因素。
- ⏱ 2023-12-31 13:35:41 ^13-1575-1651
📌 艾伯特想要的不是革命,而是议会民主制度。
- ⏱ 2023-12-31 13:36:20 ^13-2509-2529
📌 许多德国普通选民,无论有着怎样的个人政见,都认为防止德国建立苏维埃式政权、抵御布尔什维克革命威胁的最好办法,是投票给这三个民主政党。因此,社会民主党、左翼自由派民主党和中央党在制宪会议的选举中毫无悬念地赢得了绝对多数票。
- ⏱ 2023-12-31 13:39:16 ^13-2627-2737
📌 宪法不仅从法律上赋予总统独立于立法机构的地位,还支持总统行使宪法第四十八条所授予的宽泛的紧急处置权。在危机期间,只要总统认为哪个州受到了威胁,就可以通过总统令的形式行使专制权,动用军队恢复那里的法律与秩序。
- ⏱ 2023-12-31 13:47:46 ^13-3887-3990
📌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情形中,专制权都被用于镇压所谓左翼对共和国的威胁,而几乎未被用于应对在很多人看来严重得多的、右翼对共和国的威胁。
- ⏱ 2023-12-31 13:47:58 ^13-4477-4544
📌 极右翼源源不断倾泻到艾伯特身上的仇恨见效了,不仅动摇了他的地位,也令他身心俱疲。艾伯特执着于辩诬、自证清白,忽视了阑尾穿孔这种以当时的医疗技术本可轻松治愈的疾病,于1925年2月28日病逝,终年54岁。
- ⏱ 2024-01-01 11:33:34 ^13-7141-7528
📌 事实上,魏玛共和国的政府更迭非常频繁。在1919年2月13日至1933年1月30日期间,至少有过20个内阁,平均当政239天,即每届内阁不到8个月就倒台。
- ⏱ 2024-01-01 11:37:16 ^13-10401-10478
📌 有人说,联合政府导致不稳定的政府,因为不同政党之间经常为人事和政策争吵不休;联合政府还导致软弱的政府,因为它们能够商定的仅仅是最简单的事情和阻力最小的路线。
- ⏱ 2024-01-01 11:36:57 ^13-10478-10556
📌 1914年之前,德国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全面政治化,但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则远未如此具有意识形态上的身份认同。
- ⏱ 2024-01-01 11:39:04 ^13-11409-11462
📌 总之,魏玛共和国政府的不稳定往往被夸大了,政府的频繁更迭掩盖了某些部门长期保持的连续性。
- ⏱ 2024-01-01 11:41:25 ^13-15060-15104
📌 社会民主党被很多人视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们也常以此自诩。然而作为一个执政党,他们一直不太如意,在魏玛的20届内阁中,他们参加组阁的只有8届,仅在其中的4届出任总理。他们继续固守战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依然期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由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 2024-01-01 11:52:00 ^13-18299-18596
📌 如果说有个政党值得被称为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保护者,那就是社会民主党。
- ⏱ 2024-01-01 11:54:10 ^13-20048-20083
📌 其致命弱点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罗马教宗的影响。
- ⏱ 2024-01-01 11:58:18 ^13-21974-21995
📌 确保教会在未来的生存,是这种局面下的首要目标。像其他许多主要天主教政客一样,卡斯认为,此目标只有在独裁国家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可以通过警察镇压消除来自左翼的威胁。
- ⏱ 2024-01-01 11:59:27 ^13-23677-23758
📌 在1933年1月30日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央党就已不再像曾经那样是魏玛民主制度的捍卫者了。
- ⏱ 2024-01-01 13:29:20 ^13-24580-25021
📌 实际上,出于对共和国及其制度的敌视,共产党甚至反对改良,因为那也许会使共和国在工人阶级中更受欢迎。
- ⏱ 2024-01-01 13:31:59 ^13-26719-26956
📌 左派坚决反对共和国,右派对共和国的疯狂仇恨比左派更甚。
- ⏱ 2024-01-01 14:13:01 ^13-26986-27013
📌 在胡根贝格的领导下,民族党人还偏离了党内民主,而趋向“领袖原则”(leadership principle)。
💭 领袖原则(德语:Führerprinzip,俄语:вождизм)是一个政治概念,指对国家政治领导者的个人忠诚,领袖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到顶峰,在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专制政权中存在。这一政治概念泛指政党内无条件地服从上级领袖的决策,是法西斯主义常见的概念。
在纳粹德国,这一概念为“无条件地服从领袖权威的原则”(”Grundsatz der unbedingten Führerautorität”)。纳粹党掌权后根据这一原则,阿道夫·希特勒不仅在军事领域,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也拥有最高指挥权。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元首的话高于所有成文法,纳粹德国的政府决策也应符合这一原则。
- ⏱ 2024-01-01 14:17:01 ^19836794-7NTskp1rt
📌 魏玛共和国根基不稳的另一个原因是未能赢得军队和公务员全心全意的支持,这两个群体都感觉极其难以适应1918年从专制帝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型。
- ⏱ 2024-01-01 14:12:49 ^13-31124-31192
📌 泽克特认为,德意志国家与共和国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蕴含着抽象的帝国理想,后者则只是暂时的反常现象。
- ⏱ 2024-01-01 14:24:49 ^13-32844-32893
📌 1920年代,一向自行其是的军方尽其所能地规避《凡尔赛和约》对它施加的限制。军队领导层暗中与苏联这个同样遭到削弱、同样心怀怨恨的大国共谋,在俄罗斯为那些渴望学习如何使用坦克和飞机、愿意从事毒气实验的德军军官安排秘密培训课程。[插图]军方还秘密安排训练后备部队,以规避《和约》所设定的十万兵力上限,并一直把民兵视为军队的预备役。
- ⏱ 2024-01-05 02:15:40 ^13-34448-35317
📌 如果德国首个民主政体指望不上军事人员的大力支持,那么它也无望获得文职人员的有力襄助,后者同样是共和国从原德意志帝国继承而来的。
- ⏱ 2024-01-01 14:25:57 ^13-36307-36370
📌 不管理论上如何,但在实践中,魏玛宪法中的相关条文使得解雇公务员几乎成为不可能之事,因为极难在法律上证明他们违反了效忠誓词。[插图]这个体制来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专制的官僚政府,远远早于议会和政党的出现,因此高层公务员早就习惯于将自己视为真正的统治阶层,在普鲁士尤其如此。
- ⏱ 2024-01-01 14:27:29 ^13-37939-38248
📌 公务员这个重要群体所忠于的也是帝国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民主原则。
- ⏱ 2024-01-01 14:30:26 ^13-41365-41399
第二节 大通胀
📌 假如共和国为其公民提供了合理水平的经济稳定,以及体面的固定收入,那么就连最顽固的反革命人士最终也可能会接纳它。但是自建立伊始,共和国就受困于德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经济败局。
- ⏱ 2024-01-01 14:30:49 ^14-475-560
📌 魏玛共和国的历届政府都落入了一个政治陷阱,这陷阱至少有一部分是它们自己导致的。政府必须将财政收入以战争赔款的形式输送给别的国家,这意味着资源的加倍流失,因为德国当时仍须偿还战时债务,其经济资源和国内市场也已萎缩。
- ⏱ 2024-01-01 14:32:46 ^14-1833-1939
📌 然而如果任何一届政府打算通过稍稍提高税额的办法来填补资金缺口,那么它在民族主义右翼阵营的政敌就会立即指责说,征税是为了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 ⏱ 2024-01-01 14:32:56 ^14-2055-2125
📌 1923年兑换1美元,1月需花费17000多马克,4月24000马克,7月353000马克。这种程度的恶性通货膨胀实在是触目惊心,在当年余下的时间里,美元对马克的汇率,其数字很快就涨得比电话簿上的号码还要长:8月为4621000,9月98860000,10月25260000000,11月2193600000000,12月4200000000000。
- ⏱ 2024-01-05 02:16:39 ^14-3522-3697
📌 雇员用购物篮或手推车领取工资,因为付给他们的工资是数不清的纸钞;拿到工资后立即冲到商店,赶在持续贬值的货币失去眼下的购买力之前买进物资。
- ⏱ 2024-01-01 20:14:44 ^14-4669-4737
📌 德国人作为日常主食的黑麦面包在1923年1月3日价值每公斤163马克,在7月价格翻了10倍多,在10月1日为900万马克,在11月5日为78万亿马克,两星期后的11月19日为233万亿马克。
- ⏱ 2024-01-01 20:15:41 ^14-5435-5764
📌 恶性通货膨胀达最高点时,普通家庭90%以上的花销都用于食品。
- ⏱ 2024-01-01 20:16:54 ^14-5765-6141
📌 其他国家也受到战后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无一像德国这样严重。各国恶性通胀的最高点各不相同,奥地利为战前水平的14000倍,匈牙利23000倍,波兰250万倍,苏俄40亿倍。不过严格说来,苏俄的通胀率与其他欧洲国家没有可比性,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使苏维埃经济退出了世界市场。这些国家的通胀率已经够糟糕了,但在德国,物价高达战前水平的10000亿倍,其萧条程度前所未有,已作为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被写入经济史。
- ⏱ 2024-01-01 20:25:03 ^14-11824-12026
📌 人们过去常常认为它破坏了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兴旺富足,但中产阶级群体的经济状况和理财方式是非常多元的。投资于战争债券或其他国债的人全都赔了本,而用一大笔按揭贷款购买房子或公寓的人,最后可能花不了几文钱就得到房产,这两种情况往往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然而对于那些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后果则是毁灭性的。
💭 通胀前期可以高杠杆借贷,做空法币套利。
- ⏱ 2024-01-01 20:27:21 ^19836794-7NTQAbgyZ
📌 金钱失去了价值,因此实物成为唯一值得持有的东西,大规模犯罪浪潮席卷全国。
- ⏱ 2024-01-01 20:33:32 ^14-13604-13640
📌 工会报告说,许多工人去码头只是为了偷东西,谁敢阻拦就揍谁。咖啡、面粉、熏肉和糖是称心如意的赃物。工人们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强行给自己发放实物工资,因为拿到工资时钱已经贬值了。
- ⏱ 2024-01-01 20:34:15 ^14-14098-14184
📌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的道德价值随着传统的货币价值一路下滑。德国似乎全方位陷入了混乱——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道德层面,乱象纷呈。
- ⏱ 2024-01-01 20:35:28 ^14-14998-15585
📌 货币、收益、金融稳定性、经济秩序、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战前一直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生存条件的核心,此时,这一切似乎已随着看似同样稳固的威廉帝国的政治体制一起被清除了。
- ⏱ 2024-01-01 20:35:16 ^14-15614-15699
📌 恶性通货膨胀成了一道创伤,后来长久地影响着德国各阶层人士的行为方式。它强化了保守派人士先后由于战败、革命、经济困境而产生的天翻地覆之感;破坏了法律的公信力,使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相信法律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社会规范所具有的中立性,不再像以前那样信奉法律所应维护的公正与平等原则;它解构了那些受1918—1919年时势所驱而被过分强调的、夸大其词的政治语言;它激发了新的灵感,虚构出一个又一个邪恶的形象,不仅有罪犯和赌徒,还有投机者,以及操纵金融的犹太人——这种犹太人形象后来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 ⏱ 2024-01-01 20:38:15 ^14-16330-16876
📌 大实业家和金融家被德国公众归入了1920年代初经济动荡中的赢家之列,这是德国许多社会阶层普遍憎恨“资本家”和“奸商”的原因。
- ⏱ 2024-01-01 21:51:29 ^14-16969-17031
📌 托拉斯
💭 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
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垄断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作组成的垄断联合。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拉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托拉斯出现稍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了迅速发展。托拉斯在美国最发达。托拉斯本身是法人,由托拉斯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失去独立性。
托拉斯原指一种委托管理协定,我把我的资产交给你保管,你可以实际的支配它们,类似这样的协定就被称为托拉斯。
- ⏱ 2024-01-01 21:56:20 ^19836794-7NTWpuRTG
📌 合并与联盟的目的在于既要主导市场,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 2024-01-02 01:31:35 ^14-19616-19645
📌 “福特制”(Fordism)
💭 福特制(英语:Fordism)描述一套基于工业化和标准化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经济和社会体系。这个(以亨利·福特来命名的)概念广泛运用在,特别是有关20世纪的生产、工作条件、消费和其它相关现象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中。
福特制是“一个同名的生产系统,其设计是生产出大量标准化且廉价的产品,并提供其工人体面足够的工资来买这些产品”。福特制也被描述为“一个基于大量生产的经济扩张和技术进步的模式,大量生产是利用专用机器和非熟练工人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尽管福特制是一套在汽车工业用来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但这个原则能够运用到任何一种制造程序中。其成功之处来源于三个主要原则:
1.产品的标准化(非手工制作:一切都是由非熟练工人利用机器和模子来制作的)。
2.生产流水线的采用,利用专用工具和设备让非熟练工人能合作生产成品。
3.付给工人高于一般生活开销的工薪,以便让他们有能力来买他们自己制造的产品。
- ⏱ 2024-01-02 01:40:49 ^19836794-7NUb746IP
📌 “泰勒制”(Taylorism)
💭 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借由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对员工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及透过标准化与客观分析等方式,以使效率与生产量极大化。
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借由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对员工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及透过标准化与客观分析等方式,以使效率与生产量极大化。
- ⏱ 2024-01-02 01:41:42 ^19836794-7NUbaARFV
📌 魏玛共和国实行的仲裁制度在处理劳资纠纷时偏袒工会,或者说资方是这么觉得的。
- ⏱ 2024-01-02 02:09:37 ^14-22107-22144
📌 自共和国建立伊始,企业界就力图使其既免于政治干涉,又拥有政治影响力,至少得到善意的对待。其方法是捐款给“资产阶级”政党,尤其是给民族党和人民党。大企业通常以投资的方式,从财务上控制各大报纸,但很少直接植入其政治立场。
- ⏱ 2024-01-02 16:43:59 ^14-25411-25519
📌 到1920年代末,企业界在政治上呈分裂状态,并且受制于魏玛政府为其设置的种种限制,它在通胀期间享有的政治影响力已所剩无几。企业界对共和国的失望,很快将由其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发泄出来,表现为对共和国的公开敌视。
- ⏱ 2024-01-02 16:44:02 ^14-26163-26266
第三节 文化战争
📌 在走向第三帝国的那几年里,德国民众的特点并不是不关心政治,甚至可以说人们表现出了过高的政治参与度和过多的政治责任感,这从竞选中极高的投票率可见一斑——在多数选战中,选民的投票率不下80%。
- ⏱ 2024-01-02 16:44:03 ^15-549-643
📌 正是在这个层次的市场,媒体政治发挥了真正的威力。八卦小报用耸人听闻的报道挖了共和国的墙脚,它们曝光那些支持共和国的政客在财务上的舞弊行为,有的属实,有的则属臆造;还配图呈现共和国与帝国时代的对比。通俗小报上充斥着关于凶杀案庭审和警方调查的报道,给人的印象是社会正在被暴力犯罪的浪潮所吞没。
- ⏱ 2024-01-02 16:44:00 ^15-4361-4505
📌 另有一些作家给即将来临的复兴时期取了个新名字,此名不久就被极端右翼阵营热情采纳:第三帝国。
- ⏱ 2024-01-05 02:17:55 ^15-5849-5894
📌 凡登布鲁克写道,第三帝国目前还是个梦想,需要进行一场民族主义革命来实现它。届时,那些分裂德国的政党将被清除。当第三帝国最终来临时,它将把所有的政治团体和社会团体汇拢到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它将恢复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再现帝国在中世纪的荣耀;它将是“终极的帝国”。
- ⏱ 2024-01-05 02:18:13 ^15-6064-6192
📌 上述这类作家以及许多其他人士宣称,取代议会民主制的软弱妥协,需要的是强人领袖——冷酷强硬、毫不妥协,愿意无所顾忌地打倒国家的敌人。
- ⏱ 2024-01-02 16:44:02 ^15-7925-7990
📌 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它不仅存在于保守派精英中间。
- ⏱ 2024-01-02 16:44:01 ^15-8918-8951
📌 包豪斯的命运显示,即使是在文化氛围宽松的魏玛共和国,前卫艺术也多么难以获得官方认可。
- ⏱ 2024-01-05 02:22:06 ^15-11279-11321
📌 达达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嘲讽的美、心灵的提升、艺术的纯粹性,是资产阶级文化所崇尚的恬淡理想,而“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字面意思是“新写实主义”)则把日常事物置于作品的中心,试图呈现现代都市生活的美感。
- ⏱ 2024-01-02 16:44:06 ^15-13969-14083
📌 音乐生活是德国资产阶级认同感的核心,甚于在其他任何欧洲国家,因此上述发展动态直接击中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要害。
- ⏱ 2024-01-02 16:44:06 ^15-14852-14905
📌 无论右翼还是左翼阵营,都有人感到秩序与纪律已被革命扫除殆尽,道德沦丧与性变态充斥社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往往以清教徒式的态度看待人际关系,将政治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置于自我实现之上,其中不少人都对“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里柏林等地许多青年公然崇尚享乐主义文化感到震惊。在电影院、八卦小报、舞厅和电台,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导致很多年轻人日益远离劳工运动文化中那种较为严肃和传统的价值观。
- ⏱ 2024-01-02 16:44:04 ^15-17855-18060
📌 越来越多的女性与男性竞争工作,民族主义者越来越担心出生率在世纪之交的下降将削弱德国的实力,加之日益蔓延的文化焦虑感,共同引发了对于女性就业的抵制,这样的抵制在1914年以前就已日渐明显。
- ⏱ 2024-01-02 16:44:04 ^15-20058-20151
📌 人们对于来自女权的挑战所做出的强烈反应,致使女权主义者被迫转入防守,开始排挤那些比较激进的支持者,更多强调自己无可挑剔地具有民族主义者的资格,强调自己无意要求过多的变革。
- ⏱ 2024-01-02 18:24:48 ^15-20388-20757
📌 在许多人看来,上述社会运动似乎是阴谋的一部分,蓄意要破坏日耳曼人种的生育率和繁殖力。
- ⏱ 2024-01-02 18:25:51 ^15-22926-22968
📌 在民族主义者看来,女权主义者似乎比叛国者好不了多少,因为这些人鼓励女性离家工作。
- ⏱ 2024-01-02 18:44:13 ^15-23021-23061
📌 然而,女权主义者自身对于性解放的新氛围几乎同样感到恐慌。多数女权主义者都抨击战前关于性道德的双重标准——自由归男性、贞洁归女性,而提倡对两性实行同一标准的性约束。
💭 所以女权主义也并非全部都支持性解放的。
- ⏱ 2024-01-02 18:27:23 ^19836794-7NVf2ehh0
📌 后来的事实证明,右翼极端主义对女性的吸引力,丝毫不逊于对男性。
- ⏱ 2024-01-02 18:53:23 ^15-24344-24767
📌 尽管认为青年运动为纳粹主义铺设了道路、应该对此承担责任是历史学家的夸大之辞,但独立青年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确实敌视共和国及其政客,他们在世界观上是民族主义者,性格和抱负则是军国主义的。
- ⏱ 2024-01-02 18:54:09 ^15-25280-26025
📌 就那些后来成为纳粹党徒的年轻人而言,政治忠诚往往发端于从政治上反叛学校教育的刻板僵化,其次才是受到了纳粹党徒或者亲纳粹的教师的启发。
- ⏱ 2024-01-02 18:59:05 ^15-26735-26801
📌 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从1914年的6万增加到1931年的10.4万,这主要是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扩大招生,大学成了基层公务员、小企业主,乃至某些体力劳动者的孩子改变社会地位、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路径。
- ⏱ 2024-01-02 19:11:40 ^15-28724-28831
📌 1920年代尚未结束,大学就已成为极右翼势力的政治温床。即将毕业的一代大学生自认为是社会精英,在一个仅有少部分人有能力上大学的社会中,大学毕业生往往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这代精英在一战后重视行动甚于思想,重视民族自豪感甚于抽象知识,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日耳曼人种优越论几乎是这代精英的第二天性。
- ⏱ 2024-01-02 21:06:28 ^15-29683-29828
📌 魏玛时期激进的现代主义文化痴迷于变态、谋杀、暴行和犯罪,想必在许多中产阶级人士看来,已到了不健康的程度。
- ⏱ 2024-01-03 10:51:12 ^15-31114-31166
📌 共和国治下,他们的地位更稳固了,因为像其他民主国家一样,魏玛民主政体的一个基本政治原则是,司法不受政治操控,此原则很快毫无争议地被写入宪法第一百零二和一百零四条。因此,就像军队一样,司法机构得以不受任何实质政治干涉地运行了很长时间。
💭 司法独立
- ⏱ 2024-01-03 10:51:12 ^19836794-7NWht4utA
📌 政党利用司法制度为各自的目标服务,按照各自特有的政治偏见来制定新的法律。
- ⏱ 2024-01-03 10:52:23 ^15-34030-34066
📌 法官们的忠诚不是献给了新建立的共和国,而是献给了他们在军官团中的同道之人继续服务着的那个抽象的帝国理想,一个主要建立在对俾斯麦帝国独裁体制的回忆之上的理想。
- ⏱ 2024-01-03 10:53:07 ^15-34732-34985
📌 设立人民法庭,绕开正常的司法系统,比如对它们定罪的案子没有上诉权,以及暗示正义属于“人民”而不是法律,这一切都为未来开创了恶例,并将在1933年被纳粹党重新采用。
💭 公审批斗大会同理。
- ⏱ 2024-01-03 12:30:44 ^19836794-7NWnZdVJR
📌 这种做法,不但为以后的政府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之可以采用类似的严刑峻法保卫政府,而且推翻了司法的一个核心原则:任何刑罚均不应追溯施用于该法实施以前所犯罪行。[插图]这也为未来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 ⏱ 2024-01-03 12:32:15 ^15-38156-38416
第四节 适者与不适者
📌 如果说魏玛共和国有一个可以为它赢得大众的忠心与感恩的贡献,那就是建立了一个新的福利国家。
- ⏱ 2024-01-03 15:03:59 ^16-478-522
📌 承诺与履约之间的鸿沟造成的一个主要后果是动摇了魏玛共和国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合法性。
- ⏱ 2024-01-03 15:05:12 ^16-3183-3223
📌 魏玛共和国曾经高调承诺并且庄严载入宪法的是,根据需求与资格实行真正覆盖全体国民的福利制度,而无情的现实却是申请人遭到福利机构小气的歧视、侵扰和羞辱,承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无助于加强宪法的合法地位。
- ⏱ 2024-01-03 15:07:54 ^16-6332-6431
📌 然而最让人感觉不妙的是,医疗和福利机构决心创造出理性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来处理社会剥夺[插图]、偏常行为和犯罪,终极目标是在未来的几个世代里将它们清除出德国社会,这鼓励了侵蚀穷人和残疾人公民自由权的新政策。
- ⏱ 2024-01-03 15:08:26 ^16-6622-6949
📌 德国许多地方的司法官员当时大量使用“寄生虫”或“害虫”之类的词语描述罪犯,以一种新的、生物学的方式,把社会秩序的概念表达为一种生物体,它如果想茁壮成长,就必须把有害寄生虫和外来微生物从身上清除掉。
- ⏱ 2024-01-03 15:09:21 ^16-8588-8686
📌 正式的说法是,克伦佩勒这样的犹太人在魏玛共和国治下享有的自由和平等,远远多于以往任何时候。
- ⏱ 2024-01-03 15:45:42 ^16-16437-16482
📌 普查的实际结果显示了相反的情况:许多犹太裔德国人,比如维克托·克伦佩勒,是彻底的民族主义者,强烈认同德意志帝国;在军队中和前线的犹太裔德国人比例过高,而不是较低。这雄辩地驳斥了反犹军官的预判,导致普查结果被禁止公布。
- ⏱ 2024-01-03 15:46:38 ^16-17558-17666
📌 一战后,由于布尔什维克革命席卷俄国,反对沙皇的革命者乘势对犹太人进行集体屠杀和大规模杀戮,引发了新一轮涌入德国的难民潮。
💭 1880年代的俄国国内有着大约500万犹太人,基本全是穷人,他们被全部送进栅栏区,遭受着歧视与迫害,在沙皇政府默许下出现的歧视性法规、集体迫害比比皆是,沙皇政府有时更是会直接迫害犹太人。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多犹太人不得不移民国外或是参加激进政党,比如崩得、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以及社会革命党。当时还有很多反犹主义出版物出版。
十月革命正式废除了栅栏区,其他迫害犹太人的法令也一并遭到废止。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出于无神论观点而排斥一切宗教(犹太教也在其中),并开始镇压犹太教。1918年,布尔什维克建立了“yevsektsiya”,意在在苏联社会中进一步推广马克思主义、世俗主义,并试图让犹太人接受共产主义。
1919年8月,包括犹太教堂在内的犹太人财产都遭到了查封。所有宗教群体以及宗教教育都被取缔,犹太教自然也在其中。很多拉比和犹太教宗教人士都不得不辞去神职。这样的迫害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在20世纪早期以及二战期间,有许多犹太人被派往战场。因此有大量的俄罗斯犹太人选择移民到美国等地。为免遭歧视,有犹太人修改了自己的姓氏。
1919年3月,列宁就“反犹迫害”问题发表了一次演说,他认为反犹主义是“将工农对剥削阶级的仇恨转嫁到犹太人头上的行为”。这次演说也与此前布尔什维克谴责俄国内战期间白军反犹迫害的立场相同。不过1919年秋季,列宁却表示:
「必须把乌克兰境内的犹太人送上前线,不能让他们担任任何公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让少数犹太人担任公职,但我们仍需对他们密切监视。」
直到1930年代早期,苏联政府才开始积极反对反犹主义。1927年至1930年期间,苏联当局认为反犹主义是苏联的敌人散播的流毒,因而此时反对反犹主义的戏剧和电影大行其道,公开审判反犹主义也并非罕见。1931年,斯大林在给犹太电报局(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的回信中写道,“反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种族沙文主义,更是人类食人恶行中最为危险的残余”。1934年,苏联政府表示“反对世界各地的反犹主义,要与犹太人民维持兄弟般的情谊”,苏联政府还表扬了犹太人对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贡献。
列宁死后,斯大林在与托洛茨基的权力争斗中获胜,成为了苏联的新任领袖。在打压犹太人托洛茨基的过程中,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斯大林实施过反犹主义政策。据赫鲁晓夫等了解斯大林的人表示,斯大林一直都对犹太人抱有偏见,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这种偏见尤为明显。早在1907年,斯大林就曾在信中表示,布尔什维主义中的“犹太派”和“纯俄罗斯派”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很多早期布尔什维克领袖是犹太人) 。
1948年12月,苏联政治家、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发表了一场名为《苏维埃戏剧之所以落后的数个原因》的演说,并认为犹太人实际上是“无根基国际主义者”。在反世界主义运动期间,大量犹太作家和艺术家被杀。当时的报纸上,“无根基国际主义者”、“布尔乔亚国际主义者”以及“没有民族和部落的个人”这样的名词屡见不鲜,这些全都是指代犹太人的词语。苏联媒体指责犹太人“向西方屈膝”,帮助“美帝国主义”,“奴隶般地模仿布尔乔亚文化”,还涉嫌“布尔乔亚唯美主义”。纳粹大屠杀期间的苏联犹太人的被害遭遇也被否认,犹太学者被驱逐出科学界,犹太人移民权利也被剥夺。最终,斯大林时代的反犹主义运动以1953年的医生案件而告终。据拉斐尔·巴泰和Jennifer Patai Wing所言,医生案件“明显是要完全灭绝犹太人的文化生活”。斯大林统治下的共产主义反犹主义与纳粹和法西斯的反犹主义思想之间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二者都相信“世界犹太人阴谋论”。
- ⏱ 2024-01-03 16:12:03 ^19836794-7NWCtQV6B
📌 龙骑兵
💭 龙骑兵(法语:Dragon),简称龙兵,最早是一种“骑马步兵”的兵种,大多出现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的欧洲军队,是同时接受马术与步兵战斗技巧的训练,以马匹运输、步行战斗的士兵。龙骑兵骑马至目的地后即下马进行步战,如骑兵般移动但如步兵般战斗,他们并未装备任何铠甲,武器有火绳枪(后期的火铳有装上刺刀)、马刀或腰刀和一对手枪,装备与火绳枪兵的差不多,但多了一双长筒靴。十八世纪后,龙骑兵逐渐演变成轻骑兵单位。
此名词有可能是来自一种由法国陆军携带的铳(这种铳被称作“龙”,因为它们开火时会吐烟)。另外在法语中,龙骑兵与龙使用的是同一个单字。中文翻译是意译,但也可能同时受《宋史》中记载的禁军部队“龙骑”影响,该军“号有马步人,见阵即步斗。”
现代,龙骑兵之名被一些装甲部队和一些礼仪性质的骑兵仪队保留。同时,龙骑兵还意味着被士兵强加的迫害与征服,并且现在已引申到了任何的武力行为和镇压。这个词自1689年被发明,在一段时间里被用作法国的君主制政体镇压新教民众。
- ⏱ 2024-01-03 15:59:51 ^19836794-7NWBGjjXC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
📌 慕尼黑成了极端主义政治派别的游乐场,城内几乎每个社会团体和政治团体成员的心头,都燃烧着仇恨、恐惧和复仇的欲望。[插图]公共秩序差不多消失了。
- ⏱ 2024-01-03 17:07:53 ^17-7676-8112
📌 在1919年6月被送去接受政治教导的士兵中,有一位30岁的下士,他从战争开始起就一直在巴伐利亚军队服役,经历了社会民主思潮、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所有兴衰沉浮,参加过示威游行,与他的同志们一起戴过红袖标,在受命保卫慕尼黑、抵抗几星期前攻入城市的自由军团时,与他的多数同志一起不见了踪影。他的名字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 ⏱ 2024-01-03 17:08:03 ^17-8256-8426
📌 希特勒生于1889年4月20日,在他身上生动地体现了泛日耳曼联盟关于民族认同的民族和文化理念,因为就出身或国籍而言,他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
- ⏱ 2024-01-03 17:11:14 ^17-8885-8958
📌 没有证据显示阿道夫·希特勒的祖先中有过犹太人。
- ⏱ 2024-01-03 17:09:08 ^17-9167-9190
📌 当时追随舍纳勒尔、瓦格纳和卢埃格尔的几乎全是反犹主义者,其中许多是极端反犹的,希特勒没有理由成为例外。
- ⏱ 2024-01-03 17:13:55 ^17-11886-11937
📌 他写道:“如果人种本身处于被压迫或被彻底灭绝的危险之中,法律问题就降至从属地位。”种族的自我保全是高于法律的原则,法律往往只是暴政的幌子。在这场斗争中,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
- ⏱ 2024-01-03 17:16:22 ^17-13391-13477
📌 一切宣传都必须通俗易懂,其知识水平必须要适应宣传对象中知识最有限的人。因此,想要发动的群众越广大,宣传中纯知识的水平就必须越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力非常有限,他们知识不多,但忘性极大。因此,一切有效的宣传,必须限定于极少的几个要点,还必须在口号中反复强调它们,直至每一位听众都理解了你想要借助口号让他理解的东西。
- ⏱ 2024-01-03 17:18:17 ^17-16204-16361
📌 宣传必须激发情绪,而不是理性,因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性情和态度都过于女性化,以至于冷静的说理对其思想和行动的影响,远远小于情绪和感情的作用”。
- ⏱ 2024-01-03 17:19:32 ^17-16393-16465
📌 宣传中的观点必须是持续不变的,决不允许对己方的主张有一丝的怀疑,也不能承认对手的主张有一毫的合理之处。
- ⏱ 2024-01-03 17:19:04 ^17-16468-16519
📌 希特勒遵从上司的调遣,于1919年6月参加了政治教育培训班,这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 ⏱ 2024-01-10 12:34:19 ^17-16748-16790
📌 后来的事实证明,希特勒是罕见的演说高手,他精通抑扬顿挫之道,善于借用“秩序的敌人”这种形象,把陈词滥调发挥成慷慨激昂的极端主义语言。
- ⏱ 2024-01-03 17:20:22 ^17-16919-16985
📌 希特勒参加的培训课程,其设置目的是清除巴伐利亚正规军中残留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向他们灌输极右翼信仰。
- ⏱ 2024-01-10 12:30:00 ^17-17255-17304
📌 此时的希特勒深受军队的信任,已成为它的政治掮客。他以这种身份被派去考察当时在慕尼黑大量涌现的政治团体之一,看它是否危险,是否可以被招募到反革命的事业中。它就是成立于1919年1月5日的德国工人党(German Workers’ Party)
- ⏱ 2024-01-10 12:32:14 ^17-18231-18351
📌 工人党的长期目标是把工人阶级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争取过来,为泛日耳曼事业服务。
- ⏱ 2024-01-10 12:30:27 ^17-18929-18968
📌 尽管希特勒后来说自己是第七个入党的,但实际上他在党员名册上是第555号。这其实没有听起来那么唬人,德国工人党党员的计数起点,按照边缘型政党的惯例,不是1,而是501,为的是让人觉得它已拥有几百名党员,而不是只有几十个人。
- ⏱ 2024-01-03 17:22:16 ^17-19192-19302
📌 煽动演说让希特勒找回了他随着德国战败而失去的归属感。他离开军队,成为职业政治煽动家。
- ⏱ 2024-01-10 12:31:01 ^17-20220-20262
📌 希特勒的演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他告诉听众的是他们想听的东西。他使用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简单直白的语言——短句子、有力而动人的口号。他的演讲常常平稳地开场,先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逐渐推向高潮,当他调动听众的情绪进入癫狂状态时,他那深沉的、有点儿沙哑的嗓音就会提高语调,越来越高地爬升至咆哮和嘶吼的结语,并伴以精心排练过的戏剧性手势,他的脸上汗光闪烁,平直的黑发朝前垂到脸上。他的话是不容置疑的,每一句都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不可撤销的、始终如一的、不可更改的最终定论。
- ⏱ 2024-01-03 17:23:45 ^17-21335-21569
📌 无须使用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语言,希特勒就能激发出听者灵魂深处潜藏的典型的宗教意识:受难、忍辱、救赎和重生。
- ⏱ 2024-01-03 17:24:18 ^17-21751-21804
📌 希特勒的演讲,把德国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简化成一个共同症结:犹太人的邪恶诡计。
💭 越简单直白,越容易向大众传播。
- ⏱ 2024-01-03 17:25:24 ^19836794-7NWHhJkDd
📌 工人党于1920年2月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反对该党的评论员不久把它缩写为“纳粹”(Nazi)
- ⏱ 2024-01-03 17:26:47 ^17-23199-23292
📌 名字虽然带有“社会主义”,但是如果把纳粹主义看作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或产物,那就错了。
- ⏱ 2024-01-03 17:27:10 ^17-23326-23368
📌 “国家社会主义者”想让左、右两个政治阵营团结起来,他们宣称,是犹太人的操控,造成了德意志民族内的这种对立。实现联合的基础将是种族观念。这种思想与以阶级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相距不止一个光年。
- ⏱ 2024-01-03 17:28:43 ^17-23972-24072
📌 “政党”的概念意味着忠实于议会民主制度,在已确立的民主政体内稳健运作。
- ⏱ 2024-01-03 17:28:33 ^17-24167-24202
📌 “运动”一词不仅表示活力和永不停息地向前运动,还暗示了一个终极目标,即一个确定无疑的努力方向,它比传统政治那种没完没了的妥协更加宏大、更加完美。
- ⏱ 2024-01-03 17:29:07 ^17-24296-24368
📌 以“种族”替换“阶级”,以“领袖独裁”替换“无产阶级专政”,纳粹主义就这样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常用术语改头换面了。
- ⏱ 2024-01-03 17:29:15 ^17-24457-24514
📌 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主义是其反犹思想的产物,而不是成因。
- ⏱ 2024-01-03 19:01:26 ^17-25136-25163
📌 他在1923年1月说:“我们知道,如果他们上台掌权,我们就会人头落地;但我们也知道,如果我们掌握政权,‘那么让上帝怜悯你们吧!’”
- ⏱ 2024-01-03 19:00:59 ^17-26038-26103
第二节 啤酒馆暴动
📌 通过罗森贝格的推介,俄国的反犹主义及其偏执的阴谋理论和灭绝欲在1920年代进入了纳粹意识形态。“犹太布尔什维主义”(Jewish-Bolshevism)此时成了希特勒的主要仇恨对象。
- ⏱ 2024-01-05 02:20:48 ^18-5177-5268
📌 纳粹运动中肢体暴力的新特征,尤其反映了纳粹党内准军事组织——创立于1920年初的“会堂保卫”组的迅速发展,不久改称“体操与运动部”(Gymnastics and Sports Section)。这些人穿着褐色衬衫和马裤,脚蹬长筒靴,头戴褐色帽子——这套制服到1924年才有了最终版[插图],人们常在慕尼黑街头看到他们痛殴对手、袭击任何他们觉得像犹太人的人。
💭 德国褐衫军、民国蓝衣社,都是在效仿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创建的黑衫军。
- ⏱ 2024-01-04 19:00:03 ^19836794-7NYjNereR
📌 战争结束时,意大利人因和平条约未能给予他们所期待的收益而感到自尊心受损,墨索里尼成了意大利人表达情绪的代言人。
- ⏱ 2024-01-04 02:23:44 ^18-14367-14422
📌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暴力的,有着不竭的行动力,它是军国主义的,蔑视议会制度,崇尚冲突与战争。它不仅强烈反对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它还强烈反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它主张把社会看作有机体,阶级利益和人民代表将由不分阶级、民族统一的指定机构所取代。它是男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的,它谋求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男性居于统治地位,女性则主要被贬抑至繁育子女的功能。它把领袖抬高到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它崇拜青年,声称要涤荡旧制度和传统,创造一种新型人类——强硬、反智、时髦、世俗,尤其是狂热地投身于本民族和本种族的事业的新人。[插图]在上述所有方面,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运动都为新兴的纳粹党提供了一个范型和同路者。
- ⏱ 2024-01-04 02:25:43 ^18-16098-16852
📌 长期以来,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倾慕不已,把他作为效仿的榜样。
- ⏱ 2024-01-04 12:25:54 ^18-16940-16968
📌 民族主义者铭记着关于法国镇压的许多事例,有位身为退伍兵的铁路工人由于在一次战争纪念活动上发表支持德国的演讲而遭到解雇,并与家人一起被驱逐出境;另一位学校教师因为法军列队走过的时候,他让学生们转身背对着他们,而遭受同样的命运。
💭 从德国人视角看,法国的镇压行为确实十分恶劣。
- ⏱ 2024-01-04 12:31:41 ^19836794-7NXUmgOu6
📌 战争期间,他成了著名的王牌飞行员,退役前担任由“红色男爵”冯·里希特霍芬(von Richthofen)创建的战斗机中队的指挥官。其飞行战功为他赢得了德国最高军事勋章“功勋勋章”(Pour le mérite),也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 ⏱ 2024-01-04 18:56:00 ^18-25550-25671
📌 战斗机飞行员被人们视为装甲内的现代骑士,其大胆冒险的行动与战壕中沉闷的机械化屠戮形成了强烈反差。
- ⏱ 2024-01-04 18:56:06 ^18-25671-25719
📌 戈林的贵族人脉,棱角分明的英俊面容,对法语、意大利语和瑞典语等多国语言的精通,以及作为骑士般的战斗机飞行员的声誉,使很多人相信他是一位温和派,甚至是一位外交家;兴登堡以及许多像他一样的人认为,戈林是纳粹主义尚可接受的一面,是像他们一样的威权保守派。然而外表是靠不住的:戈林的冷酷、暴戾、极端,不逊于任何一位纳粹头目。
- ⏱ 2024-01-04 19:03:01 ^18-26184-26342
📌 当警察冲入队伍,逮捕鲁登道夫、施特莱歇尔、罗姆和其他许多人时,戈林设法逃脱了,先是亡命奥地利,然后跑到意大利,最后在瑞典安顿下来,在此过程中因使用吗啡缓解疼痛而成了瘾君子。希特勒胳膊挂在吊带里,被护送到汉夫施丹格尔的乡间别墅,11月11日在那里被捕。暴动灰头土脸地结束了。
- ⏱ 2024-01-05 02:20:14 ^18-29788-29924
第三节 卷土重来
📌 尽管事实是,暴动的参与者枪杀了4名警察,而且发动了一场(以任何合理的法律用语来说都属于)谋逆的武装叛乱,意图颠覆合法政府,这两种罪行均可判处死刑,但法庭对希特勒的严重叛国罪仅判处5年徒刑,对同犯判处同等甚至更轻的刑期。不出所料,鲁登道夫被无罪开释。法庭对其宽宏大量提出的理由是,暴动参与者的“行为动机是一种纯粹的爱国精神和最高尚的意愿”。
- ⏱ 2024-01-04 20:24:34 ^19-2233-2402
📌 希特勒被送往慕尼黑西部莱希河(Lech)畔兰茨贝格市(Landsberg)的一座古堡,住进了此前关押刺杀艾斯纳的阿尔科—瓦利伯爵的那间牢房。这就是所谓的“城堡幽禁”,一种温和的监禁方式,专为那些被认为动机高贵的罪犯而设,比如战前为了名誉而在决斗中杀死对手的绅士。希特勒的牢房宽敞、通风良好、配有舒适的家具,探视者可以随意出入。
- ⏱ 2024-01-04 20:26:39 ^19-2456-2619
📌 此时在希特勒的头脑中,犹太人与“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牢不可破的关联。在《我的奋斗》中,其重要性远远大于通货膨胀期间他苦苦思索的金融资本主义,因为俄国是德国想要征服的“生存空间”,征服它必然伴随着清除他认为统治着苏维埃国家的“犹太布尔什维克”。
- ⏱ 2024-01-04 20:28:09 ^19-3755-3883
📌 极端民族主义右翼在1924年的全国选举中颜面扫地。
- ⏱ 2024-01-04 20:37:21 ^19-8081-8106
📌 当巴伐利亚州紧急状态最终在1925年2月16日结束的时候,居特纳同意解除对纳粹党及其报纸《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插图]暴动以及随后的审判让希特勒成了民族英雄,凭借新赢得的声望与自信,他立即重建纳粹党,号召从前的追随者入党,并且(按照一条关键的新要求)无条件服从他的领导。
- ⏱ 2024-01-04 20:37:14 ^19-8686-8998
📌 决定鲁登道夫命运的是1925年的总统竞选,他作为纳粹党候选人参选,仅得到可怜的1.1%选票。有证据显示,希特勒明知鲁登道夫的声誉将在竞选中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害,依然亲自说服他参选。
- ⏱ 2024-01-05 02:19:42 ^19-9615-9704
📌 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加清晰地表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格局已经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权在握的军事独裁者,已经被狂妄自大的新晋纳粹政客排挤到政坛的边缘;将军已被下士取代。
- ⏱ 2024-01-05 00:03:36 ^19-9935-10018
📌 戈培尔1897年生于下莱茵(Lower Rhine)的工业城市赖特(Rheydt),是小职员之子,先在文法学校[插图]读书,然后到波恩大学(Bonn University)学习古典文献、德语和历史,又于1921年获得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浪漫主义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有资格被称作“戈培尔博士”,他此后也正是一直被这样称呼的。
- ⏱ 2024-01-05 00:07:20 ^19-12562-12946
📌 他也是个波希米亚式人物,在校期间就已经把课余时间都用于写剧本,梦想将来成为艺术家。
- ⏱ 2024-01-05 00:07:09 ^19-12969-13010
📌 戈培尔是在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残缺的生命赋予意义。他一生被十分明显的生理缺陷所困扰:先天畸形足,因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 ⏱ 2024-01-05 00:08:00 ^19-13207-13266
📌 在某些方面,戈培尔不同于其他纳粹头目。他的智力和气质常常被描述为“拉丁人的”,也许是因为他避免含糊其辞、激昂雄辩地作哲人之语,反而在讲话和写作中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清晰和坦率,时不时还夹杂些冷嘲热讽的俏皮话。
💭 看来纳粹对罗马/拉丁的情感十分复杂
- ⏱ 2024-01-05 00:10:01 ^19836794-7NYE5TXZj
📌 然而戈培尔不久也开始对希特勒心悦诚服,读了《我的奋斗》,他激动地写道:“这个人是谁?半人半神!”[插图]1925年11月6日,才见希特勒本人第二面,戈培尔就赞叹他那“蓝色的大眼睛,宛若星辰”。听罢希特勒的一席话,戈培尔觉得他就是“天生的保民官[插图],未来的独裁官[插图]”。
💭 希特勒的人格魅力。另外,赞美的比喻也都是罗马典故。
- ⏱ 2024-01-05 00:12:47 ^19836794-7NYEh7SbO
📌 戈培尔当场归顺。他在日记中说希特勒“才华横溢”。想起1923年的暴动,他在笔端倾诉:“阿道夫·希特勒,我爱你,因为你既伟大又单纯,可谓天才。”[插图]从此,他完全被希特勒收服;与有些纳粹头目不同,他至死效忠希特勒。
- ⏱ 2024-01-05 00:14:17 ^19-17995-18329
📌 但纳粹党内部运作的真正性质,展现于1926年7月召开的纳粹党集会,有多达8000名褐衫军和党员参加。会议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向希特勒敬礼、个人向他宣示效忠,并且举行群众游行和展示活动,包括游行展示“血旗”——1923年11月以失败告终的进军慕尼黑行动中曾被高举的那面旗帜。[插图]此次会议并不起眼,但它为未来岁月中那些声势浩大的纳粹党集会定下了基调。
- ⏱ 2024-01-05 00:15:05 ^19-18805-19195
📌 1927—1928年,纳粹党逐渐建立起新的、覆盖全国的基本组织结构。
- ⏱ 2024-01-05 00:19:06 ^19-19696-19730
📌 新一代的青年纳粹积极分子在县级党组织中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他们排挤掉战前泛日耳曼联盟和各种阴谋组织残存的那代人,并且在人数上超过了那些曾经活跃于自由军团、图勒学会以及类似组织的成员。
- ⏱ 2024-01-05 00:19:36 ^19-20124-20215
📌 1929年,希特勒仅40岁,戈培尔32,戈林36,赫斯35,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尔37。
- ⏱ 2024-01-05 00:19:19 ^19-20267-20310
📌 希特勒先生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信,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最高效的战士,是那些凭借业绩脱颖而出、成为领袖的人。既然你自称拥有汉诺威几乎全体党员的信任,何不干脆接管这个支部的领导权呢?
💭 竞争上岗?
- ⏱ 2024-01-05 00:24:00 ^19836794-7NYF0FmTW
📌 希特勒在北德地区刻意淡化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倾向,甚至在1928年4月13日“澄清”——或者换个词,修订——了党纲第十七条,为的是向小农场主保证,纳粹党所主张的“无偿将土地充公”,指的仅是没收“做土地投机生意的犹太公司”。
- ⏱ 2024-01-05 02:19:05 ^19-25290-25401
📌 这强化了一种感觉,即5月31日的纳粹党报所说的:“农村地区的选举结果尤其证明了,花费较少的精力、资金和时间,就能够在那里取得比在大城市更好的效果。”
💭 农村路线
- ⏱ 2024-01-05 00:27:09 ^19836794-7NYFds8j7
📌 在弗兰肯尼亚的科堡市,在上届市政府因当地纳粹党支部书记发表反犹言论而解除其市政雇员职务之后,纳粹党发起运动,成功扳倒了市政府,并于1929年6月赢得市议会25席中的13席,这是纳粹党接管的第一个市政府。
💭 科堡(德语:Coburg,德语发音:[ˈkoːbʊɐ̯k])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非县辖城市,位于巴伐利亚北部的边缘,隶属于上弗兰肯行政区,也是科堡县的首府。历史上科堡长期属于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诸邦。自16世纪至1918年,该城为萨克森-科堡公国的都城。19世纪至20世纪初,众多欧洲王室与科堡有血脉联系,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即来自此地。1918年一战结束后公国解体,经公投选择并入巴伐利亚州而非图林根。此次公投的结果致使二战后科堡随巴伐利亚归属西德,而非随图林根归属东德。
- ⏱ 2024-01-05 10:30:28 ^19836794-7NZiJe6sH
📌 表达崇拜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是使用“德国式问候”:“希特勒万岁!”说的时候伸出右臂,无论希特勒是否在场。它在1926年的运动中成为强制性礼仪,并且逐渐被用作通信时的结束语。
- ⏱ 2024-01-05 00:33:27 ^19-29059-29152
📌 此时纳粹党已成为一个难以战胜的组织,它的区党部、县党部和支部中尽是忠心耿耿、精力充沛的干部,其中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管理才干;它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宣传机构,直接对特定选区发挥号召作用。
- ⏱ 2024-01-05 00:30:31 ^19-29857-29951
📌 有一类妇女组织颇为吊诡,它们积极活动、公开争取的是把女性清除出公共生活,日耳曼妇女骑士团即属此类,其成员是激进好斗的反社会主义者、反女权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
- ⏱ 2024-01-05 00:32:24 ^19-30283-30361
📌 到1920年代末,不仅妇女、青年、大学生、中学生,德国的其他许多社会群体也都有了自己专门的纳粹组织,包括公务员、战争伤残人士、农场主,以及众多其他选民群体。
- ⏱ 2024-01-05 00:38:43 ^19-35428-35506
📌 产业工人当时要么已经加入了社会主义者或天主教或共产党的工会组织,要么因为处于失业状态而不需要工会。
- ⏱ 2024-01-05 00:37:45 ^19-35626-35675
📌 纳粹党此时对中下阶层依然特别有号召力,包括手工业者、店主和个体经营者。
- ⏱ 2024-01-05 00:37:57 ^19-35998-36033
📌 施特拉塞尔鼓励在党内建立这种极其精密的分支结构,尽管这些不同分支中有许多——比如希特勒青年团和工厂车间组织——不但成员寥寥无几,而且似乎不会很快有长足的发展。这样做是因为他有一个长远目标:设立这些分支旨在形成一个基础,等到希特勒掌权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种已经纳粹化了的社会机构运营的国家。施特拉塞尔投入大量精力、施展各种手段,打造这个处于胚胎期的纳粹社会秩序。
- ⏱ 2024-01-05 00:39:17 ^19-37042-37228
📌 把整个结构聚合为一体的,是对领袖的无条件忠诚,领袖此时已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一群亲信日复一日的吹捧称颂中,他显得越来越有个人魅力。
- ⏱ 2024-01-05 00:40:06 ^19-37327-37391
第四节 使命感的来源
📌 纳粹党在1920年代晚期之前的发展,倚靠的是其活跃分子的干劲和狂热。假如没有他们,它可能只是一个普通政党。第三帝国的建立,相当程度上靠的是褐衫军和纳粹党中活跃在街头的普通成员。
- ⏱ 2024-01-05 00:43:47 ^20-478-566
📌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的纳粹党普通积极分子看来,纳粹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社会团结,即所有德意志人结成种族统一体,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对希特勒的崇拜则属于次要方面。比较而言,仅有少数人重视反犹,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也认为反犹只是附带之事。越是年轻的纳粹,就越不看重思想体系,他们更重视的是诸如对德意志文化和希特勒的领袖作用的强调。相比之下,反犹思想最强烈的是上一代纳粹党徒,这表明活跃于战前的反犹团体以及民族主义的家庭环境,对于许多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 2024-01-05 00:45:38 ^20-2693-2921
📌 霍斯在被捕前几个月加入纳粹党。1920年代剩下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本应在狱中度过,然而像许多同类囚犯一样,刑期远未服满他就被释放了,因为国会中的极左翼与极右翼议员投票通过了一项决议,对政治犯实行大赦。
- ⏱ 2024-01-05 00:44:58 ^20-4550-4651
📌 然而此时,年轻一代已加入纳粹党,他们是战后的一代,渴望效仿传说中前线将士的英勇行为。有些原先是共产党,吸引他们转投纳粹的,是政治上的极端主义、行动主义和暴力,而与意识形态无关。
- ⏱ 2024-01-05 00:46:55 ^20-6182-6270
📌 正是这些冲突,而不是纳粹运动的实际理念,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
- ⏱ 2024-01-05 00:48:51 ^20-6904-6934
📌 他们无比痛恨“赤色分子”,例如有位年轻的纳粹党徒直到1934年依然在痛骂“赤色洪水……成群的赤色雇佣军,潜伏在暗处”;再比如有位褐衫军成员这样形容:“赤色杀人狂徒……成群结伙大嚷大叫……满腔仇恨、怒形于色,值得犯罪学家研究一下。”
💭 纳粹反共的本质应该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反俄、反斯拉夫,为了争夺向东的“生存空间”。
- ⏱ 2024-01-05 00:54:01 ^19836794-7NYGYA0He
📌 纳粹学生领袖经常因为自掏腰包印刷海报和小册子而负债累累。
- ⏱ 2024-01-05 00:50:18 ^20-10571-10599
📌 然而,除非相信他们确实常常感到自己是在为党的事业做出牺牲,否则我们将难以充分理解冲锋队员的狂热与仇恨心理。
- ⏱ 2024-01-05 00:59:44 ^20-11024-11077
📌 纳粹党倚赖这种使命感。该党之所以如此有力量、有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像“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那样,不同程度地依赖大企业或者工会等官僚机构的资助,更不像使用苏联经费的共产党那样仰仗外国势力的秘密资助。
- ⏱ 2024-01-05 00:54:47 ^20-11617-11721
📌 纳粹党的感召力,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许诺要结束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困扰着德国的政治分歧。
- ⏱ 2024-01-05 00:58:24 ^20-12852-12894
📌 纳粹党成立以来,其支柱一直是中低阶层,但到1930年代初,该党的影响力开始超出此阶层。
- ⏱ 2024-01-05 01:01:25 ^20-13880-13923
📌 纳粹头目总是急于宣称拥有工人阶级的支持,因此经常把实际上属于其他阶层的党员登记为工人。
💭 因为德国制造业发达,工人阶级是个巨大的票仓?
- ⏱ 2024-01-05 01:02:39 ^19836794-7NYHxB5So
📌 青年希姆莱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显示,他坚信1914年的神话:战争是人类成就的顶峰,斗争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生存的动力。
- ⏱ 2024-01-05 01:04:17 ^20-15878-15933
📌 青年希姆莱当时年仅25岁左右,正在暴动之后波涛汹涌的准军事政治海洋中随波逐流,是希特勒给了他主心骨,使他有了一个可崇拜的领袖、一个可追求的事业。希姆莱于1925年加入刚刚重组的纳粹党,自此越来越把纳粹元首奉为英雄,对他无限崇拜;他把希特勒的画像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据说有时候甚至与画像谈话。
- ⏱ 2024-01-05 01:06:00 ^20-17733-17877
📌 1929年1月6日,希特勒任命忠心耿耿的希姆莱执掌他的私人警卫队——党卫队(Schutzstaffel),它很快就以其缩写“SS”为人们所熟知。
- ⏱ 2024-01-05 01:06:42 ^20-19266-19338
📌 从一开始,党卫队就被构想为一支精锐队伍,有别于褐衫军这种包罗了三教九流的群众性准军事组织。
- ⏱ 2024-01-05 01:07:15 ^20-19644-19689
📌 希姆莱接任时党卫队只有290人,到1929年底增至1000人,一年后增至近3000人。他不顾褐衫军领导层的反对,于1930年说服希特勒让党卫队完全独立,配发新制服,以黑衫取代褐衫,建立新的、等级森严的半军事化结构。由于褐衫军内部的不满和焦躁情绪逐渐加剧,独立行动的威胁也在增加,因此希特勒让党卫队转型为一种党内警察。它变得愈加诡秘,不仅收集党外敌人的情报,也开始收集褐衫军领导层的机密。
💭 海因里希·希姆莱之于希特勒,戴笠之于老蒋?
- ⏱ 2024-01-05 01:10:56 ^19836794-7NYI5g4b0
📌 到1920年代末,希特勒已经成为纳粹运动中无可争议的独裁者,成为日益高涨的个人崇拜的对象,成全他的因素包括当时的形势、他自己的演说能力与冷酷无情,以及极右翼集团对强人领袖的极度渴求。
- ⏱ 2024-01-05 01:11:42 ^20-20550-20641
📌 到1929年,纳粹党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良好的政治实体,其号召力几乎触及每一个社会群体。
- ⏱ 2024-01-05 01:18:03 ^20-20807-20852
📌 纳粹党还摸索出一种办法,在褐衫军以及纳粹运动的其他参与者实施暴力或者犯罪的时候,能够让党的领导层规避法律责任:希特勒、戈培尔、地区首长等领导人在下命令实施暴力时,措辞要含糊,他们的下属自然听得懂弦外之音,会立即投入战斗。
💭 批示是含糊的,执行是默许的;出错是下属的,领导是英明的。
- ⏱ 2024-12-19 11:53:12 ^19836794-7Wyg9rD5b
📌 然而,这一切均无法掩盖纳粹党在1929年秋依然明显处于政坛边缘的事实。它在国会中仅有几个席位,只能与众多边缘型右翼组织展开竞争
- ⏱ 2024-01-05 01:18:16 ^20-21566-21629
📌 共和国似乎已安然渡过1920年代初的暴风雨——通货膨胀、法国占领、武装冲突、社会混乱,驶入了较为平静的水域。如果某个极端主义政党,比如纳粹党,想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就需要借助一场浩大的灾难。1929年,纽约证券市场暴跌,经济随之骤然崩溃。它的机会来了。
💭 大萧条来了
- ⏱ 2024-01-05 01:19:44 ^19836794-7NYIEXchc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
📌 失业摧毁了人们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们的地位,对成年男子尤其如此,因为在社会上,男人的地位、他人的认可乃至自我认同,主要都来自他们所从事的工作。
- ⏱ 2024-01-05 01:30:01 ^24-1281-1351
📌 长期失业造成的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找工作,年轻人可能比中年人乐观。失业时间越长,人就越沮丧。人们在1932年夏接受采访时所显示的态度,远比18个月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更加悲观。打算结婚的人推迟了婚期,已婚夫妻推迟了生育计划。
💭 就业率、结婚率、生育率,息息相关。
- ⏱ 2024-01-05 01:32:49 ^19836794-7NYJw80cC
📌 德国社会似乎陷入了苦难与犯罪的泥沼。在这种困境中,人们开始抓住政治的稻草:任何东西,无论多么极端,似乎都强于他们当时所置身的毫无希望的乱局。
- ⏱ 2024-01-05 01:33:36 ^24-4236-4306
📌 德国经济在通胀之后得以复苏,主要依靠的是来自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巨额投资。德国的高利率吸引了资本的流入;但关键是,再投资主要采用短期贷款的形式。德国企业在促进生产的合理化和机械化的过程中,逐渐严重依赖这种资金,克虏伯和联合钢铁公司等企业都借贷了巨额资金。
- ⏱ 2024-01-05 01:35:58 ^24-4398-4525
📌 随着各国纷纷拉起货币的吊桥以防止资金外流,德国工业开始陷入困境。
- ⏱ 2024-01-05 01:36:58 ^24-5006-5038
📌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陷入商业危机的确切信号骤然引发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恐慌性抛售。在有些人看来已被过高估值的股价开始暴跌。进入下一周,在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恐慌性抛售再度发生,情形比上次糟糕得多,1640万股被卖出,这个纪录在此后的40年里一直未被打破。
- ⏱ 2024-01-05 01:37:29 ^24-5495-5637
📌 10月29日,美国大型企业的市值蒸发掉100亿美元,是美国当时全部流通货币量的两倍,接近美国用于一战的资金量。
- ⏱ 2024-01-05 01:38:06 ^24-5999-6054
📌 美国银行从德国撤资,恰在德国最困难的时刻,确切地说是恰逢已呈颓势的德国经济需要强劲的刺激来帮助复苏之时。
- ⏱ 2024-01-05 01:39:07 ^24-6398-6450
📌 据报道,1932年初,失业者以及靠他们抚养的人总共将近1300万,约占德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 ⏱ 2024-01-05 01:41:13 ^24-8679-8725
📌 共产党人让中产阶级感到恐惧,不仅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利用街头失业者对社会造成了直接的威胁,还因为他们的人数在1930年代初期迅速上升。全国的党员从1929年的11.7万猛增至1932年的36万,他们在选举中显示出的投票实力一次比一次强。到1932年,在德国西北沿海地区,包括汉堡及其邻近的普鲁士港口阿尔托纳(Altona),有工作的党员不到10%。1932年10月入党的人里,大约四分之三没有工作。
- ⏱ 2024-01-05 01:44:22 ^24-11379-11576
📌 共产党是紧密团结的俄国式秘密组织,它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在那些最坚定的党员中间形成了一种团结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 ⏱ 2024-01-05 01:43:46 ^24-13139-13192
📌 格别乌
💭 契卡—格别乌—克格勃
- ⏱ 2024-01-05 01:47:52 ^19836794-7NYKveALe
📌 共产党的党员变更率仅在1932年就超过了50%,意味着数十万失业者曾经入党,至少当过一段时间的共产党员,但也意味着该党一度留不住人心,多数党员通常入党不到几个月就退出了。
- ⏱ 2024-01-05 01:49:38 ^24-16396-16481
📌 自从共产国际领导人于1928年在莫斯科宣布共产国际进入“第三阶段”以来,共产党的言辞变得远比以往暴戾。
💭 第三时期理论是1928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采纳的一个意识形态概念。该理论是基于其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它提出了将近代史分为三个时期的观点。
“第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见证了工人阶级的革命高潮和失败。
“第二时期”:192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资本主义巩固的时期。
“第三时期”:从1928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当前阶段,将是广泛的经济崩溃和大规模的工人阶级激进化的时期。
共产国际认为,如果共产主义先锋党坚决维持好战政策,这种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和将再次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时机。在第三时期,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对政治改良主义和政治组织的强烈敌视。宣布社会民主主义为“社会法西斯主义”。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崛起,消灭了德国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运动,使共产国际十分震惊并重新评估了第三时期的策略。从1934年起,在所谓的“人民阵线”的支持下,共产国际开始建立新联盟。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将人民阵线政策正式确定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式政策。
- ⏱ 2024-01-05 01:50:09 ^19836794-7NYKEthMP
📌 台尔曼肌肉发达、没受过教育,是个天生的革命者,吸收了革命工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他没什么文化,显然拙于运用复杂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但也因此赢得了无产阶级听众的认同;他的演讲充满激情却缺乏条理,可是听众反倒觉得这显示了他的诚实与真挚。
- ⏱ 2024-01-05 01:51:27 ^24-17890-18003
📌 然而从很多方面看,共产党的实力都是一种错觉。德共在意识形态上对社会民主党的敌意,注定了它的不堪大任。基于极端主义立场,它谴责魏玛共和国的历任政府是“法西斯政权”,甚至包括由赫尔曼·米勒(Hermann Müller)领导的“大联合政府”。这种对共和国的仇视,导致德共完全无视纳粹主义对魏玛政治制度的威胁。
- ⏱ 2024-01-05 10:55:51 ^24-19255-19407
📌 而且,一个主要由失业者组成的政党不可避免地缺乏资源,党员的贫困和易变也会削弱德共的实力。
- ⏱ 2024-01-05 10:55:12 ^24-19459-19503
📌 纳粹党此时已建立起精密的专业分支结构,见此情形,便开始拉拢专业人士和拥有资产的中产阶级。这令那些继续强调国家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一面的人深恶痛绝,比如奥托·施特拉塞尔(Otto Strasser),他是纳粹党组织部长格雷戈尔的弟弟,这些人认为希特勒背叛了他们的理想。奥托·施特拉塞尔及其出版社支持罢工等左翼事业,这激怒了希特勒,他于1930年4月召集党内领导层开会,痛斥施特拉塞尔的观点。为了消解奥托·施特拉塞尔的影响力,他任命戈培尔为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主管。然而,令戈培尔恼火的是,希特勒一再推迟采取决定性行动,寄希望于奥托·施特拉塞尔的宣传机构还能在1930年6月的地区选举中起些作用。直到选举结束之后,加上施特拉塞尔出版了有损希特勒形象的、当年年初他与希特勒争吵的实录,希特勒才决心把奥托·施特拉塞尔及其支持者清除出党。施特拉塞尔采取主动,于1930年7月4日退党。这是一次严重的分裂。
- ⏱ 2024-01-05 11:29:03 ^24-20860-21256
📌 同时,希特勒采取重要步骤,向企业家们解释纳粹党对他们不构成威胁。他于1932年1月在杜塞尔多夫的工业俱乐部(Industry Club)向大约650位企业家发表演说,为了打动听众,他痛斥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病源——他在这次演讲中一次都没有提到犹太人——他还强调自己坚信私有财产、努力工作和让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得到应有回报的重要性。
- ⏱ 2024-01-05 11:34:14 ^24-22111-22275
📌 大体而言,此次演讲安抚了大企业,时机一到,它们很容易就会转而支持纳粹党。但1932年1月的演讲依然是在为将来铺路。当时纳粹党各项活动的资金,仍像从前一样主要来源于党员的自愿捐献、集会的入场费、党报和出版物的收入,以及小企业——而非大企业——的捐助。
- ⏱ 2024-01-05 11:35:55 ^24-23016-23140
📌 不过,纳粹党此时在粗鄙的本来面目之外,又添了一副体面之相,逐渐在保守派和民族主义精英中间交到了一些朋友。随着德国在大萧条中越陷越深,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人士开始寄希望于生机勃勃的纳粹党能够引领国家走出困境。
- ⏱ 2024-01-05 11:40:46 ^24-23376-23478
第二节 民主制度的危机
📌 大萧条的第一个政治牺牲品,是由社会民主党人赫尔曼·米勒领导的大联合政府,它于1928年胜选后上台,是共和国最稳定、执政时间最长的内阁之一。大联合政府是一次罕见的尝试,它力图折中社会民主党与不包括民族党在内的“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利益。促成它们联合的主要是在民族党和极右翼的激烈反对下确保杨格计划获得通过这个共同目标。杨格计划于1929年底被批准后,这些政党之间的纽带基本上也就不复存在。1929年10月大萧条开始之后,关于如何解决急剧恶化的失业问题,大联合政府中的政党无法达成共识。人民党领袖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于1929年10月去世,失去了这位有影响力的温和派之后,人民党因为社会民主党拒绝削减失业救济金而与之决裂,大联合政府被迫于1930年3月27日解散。
💭 扬计划(英语:Young Plan),又译扬格计划、杨格计划,是由美国实业家、商人、律师及外交官欧文·D·扬(Owen D. Young)提出的计划,借以协助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偿还赔款。
- ⏱ 2024-01-05 11:46:46 ^19836794-7NZnJ5CaC
📌 尽管《凡尔赛和约》限制了德军的员额和装备,但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德国最强大、最守纪律、装备最充足的武装力量。当包括政党和立法机构在内的各种平民组织和文职机构纷纷解体时,军队依然团结一致。
- ⏱ 2024-01-05 11:49:57 ^25-1331-1424
📌 但军方依然普遍漠视纳粹党。在普鲁士君主制时代接受了严格传统教育的资深军官们普遍排斥极端民族主义政客的民粹主义宣传。
- ⏱ 2024-01-05 11:49:22 ^25-2173-2230
📌 希特勒宣称:纳粹党无意犯严重叛国罪,也无意从内部策反军队;纳粹党旨在通过合法手段上台执政,而且他已将那些主张发动革命的人开除出党,比如奥托·施特拉塞尔;纳粹党将在大选中赢得多数席位,并组建一个合法的政府。在旁听席的一片喝彩声中,他说,到那时,真正的叛国者,即1918年的“十一月罪人”,将被送上审判席接受惩罚;但是直到那时,纳粹党依然会遵守法律。
- ⏱ 2024-01-05 11:51:43 ^25-2996-3169
📌 法官的保守立场基本上注定了法庭站到军方一边,然而判决并未遏制住青年军官继续与纳粹党暗送秋波。
- ⏱ 2024-01-05 11:54:17 ^25-4053-4099
📌 认同纳粹党意味着与之合作,但军方高层过于傲慢自负,以至于他们依然认为可以任意驱策纳粹党,使之成为他们的军事和政治附庸,就像他们在1920年代初驱策其他准军事团体那样。时间将会证明这个策略真是大错特错。
- ⏱ 2024-01-05 11:54:10 ^25-4427-4527
📌 早在纳粹上台之前,新闻自由就已受到了严重损害。
- ⏱ 2024-01-05 11:56:18 ^25-7688-7711
📌 所以,纳粹党当政期间对民主制度和公民自由不遗余力的破坏,其实在布吕宁执政时就已经开始了。有人认为,布吕宁在经济危机期间饱受诟病的经济政策,其设计初衷实际上部分是为了削弱工会和社会民主党,它们是魏玛民主制度得以维持的两支主要力量。
- ⏱ 2024-01-05 11:57:41 ^25-7923-8037
📌 然而在1931年夏,形势变了。随着资本外逃达到新高,经济受到新一轮危机的冲击,导致严重依赖外国贷款的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Darmstadt and National Bank,简称Danat Bank)于7月13日倒闭,产生引发更大范围信贷崩溃的危险。[插图]用国外贷款帮助德国政府渡过难关的可能性显然已荡然无存:据估算,填补德国预算赤字所需的资金量,比美国的全部黄金储备还要多。金本位制的严格要求使国际金融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布吕宁及其幕僚别无选择,只能取消帝国马克的可兑换属性。政府原先一直不愿意走这一步,因为担心引起通货膨胀。于是,帝国马克自此不再能够兑换外币。
- ⏱ 2024-01-05 12:07:32 ^25-10807-11267
📌 因此金本位制对德国而言已毫无意义,这让政府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至少在理论上可以缓解政府的经济困境,使政府能够着手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来刺激经济。[插图]然而不幸的是,布吕宁不肯走出这一步,因为他担心印出来的钱如果不与金价挂钩,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 ⏱ 2024-01-05 12:10:10 ^25-11478-11872
📌 布吕宁的通货紧缩立场无法撼动。1931年的形势使大萧条比原先更加严重,而且没有结束的迹象。布吕宁亲口告诉民众,他预计大萧条将持续到1935年。不光是失业者和赤贫者,这个前景也令许多人深感震惊,简直不敢去想。
- ⏱ 2024-01-05 12:09:08 ^25-13256-13359
📌 布吕宁恪守他所认定的普鲁士美德,即虔诚、客观、超越党派偏见以及无私为国,这主要源于1870年代俾斯麦抨击天主教徒不忠于国家之后,中央党所奉行的爱国传统。基于这种人生态度,布吕宁长久地不信任党派政治,本能地相信总统兴登堡等普鲁士政治偶像的政治可靠性,他的信任最终被证实完全是所托非人。
- ⏱ 2024-01-05 12:10:56 ^25-15228-15369
📌 在这个整体层面之下,纳粹党的宣传机器技巧娴熟地将目标对准了德国选民中的特定群体,培训竞选班子如何针对不同的听众做不同的演讲,在集会之前广而告之,根据场合安排演讲题目、挑选合适的演讲者。
- ⏱ 2024-01-05 12:16:18 ^25-16507-16599
📌 这表明,在1930年选举中实力大增的,是那些有望持续不断地反对布吕宁政府及其全部政策,并相信这样做可以加速共和国之灭亡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由于在失业者中间的支持率上升,议席从54席增加到77席。但最令人震惊的是纳粹党得票数的飙升。在1928年的国会选举中,仅有80万人支持纳粹党,因此该党在国家的立法机构中仅得到12席。而在1930年9月,该党获得的选票增加到640万张,所得议席达107席。
- ⏱ 2024-01-05 12:19:58 ^25-18409-18604
📌 纳粹党被视为——尤其是被各种马克思主义者视为——中下阶级的代表,但在这次竞选中,它显然突破了这个特定选民群体的界限,不仅成功赢得白领工人、店主、小企业主、农场主等诸如此类群体的支持,还争取到了许多社会阶层较高的选民,包括专业人士、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
- ⏱ 2024-01-05 12:22:35 ^25-20356-20481
📌 实际上,并无迹象表明女性投票给纳粹党的原因有别于男性,只是许多女性此时出来投票了,并且把选票投给了纳粹党。
- ⏱ 2024-01-05 12:24:27 ^25-21938-22462
📌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近半数选民是靠工薪生活的体力劳动者及其配偶
- ⏱ 2024-01-05 12:28:05 ^25-23194-23231
📌 纳粹党在1930年9月突然令人意外地站稳了脚跟,它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因此对德国的几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号召力。
- ⏱ 2024-01-05 12:57:12 ^25-25664-25727
📌 自由派和保守派资产阶级政党已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受到削弱,事实证明,在1929年底摧毁了德国的经济灾难面前,它们没有能力留住支持者。
- ⏱ 2024-01-06 17:21:55 ^25-25815-25880
📌 在1930年越来越令人绝望的境况中,纳粹党极力展现出坚强果敢、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和青春洋溢的形象,完胜其他政党的宣传努力,共产党稍属例外。
- ⏱ 2024-01-06 17:22:40 ^25-26373-26442
📌 纳粹党实现这一切,凭借的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口号和图像、癫狂兴奋的活动、游行、集会、示威、演讲、海报、标语牌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这些凸显了纳粹党所自诩的,它远远不仅是一个政党,而是一场运动,势不可挡,席卷着德国民众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 2024-01-06 17:23:03 ^25-26503-26619
📌 1930年,沉重地笼罩在中产阶级正直之士心头的忧虑,是公共秩序的混乱,纳粹党承诺要通过建立一个强硬的集权国家来结束这种混乱,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公共秩序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正是纳粹党造成的。
- ⏱ 2024-01-06 17:23:28 ^25-26661-26754
📌 选民们在1930年并不是真的要从纳粹党那里寻求非常具体的东西,而是借此抗议魏玛共和国的失误。
- ⏱ 2024-01-06 17:24:23 ^25-26864-26910
📌 尽管纳粹党在许多方面同样展现出了现代形象,但是纳粹党纲的含糊其辞,它新旧交织的象征意义,它兼收并蓄、常常自相矛盾的特性,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解读,并且忽略那些也许令他们不安的东西。
- ⏱ 2024-01-06 21:27:18 ^25-26999-27100
第三节 暴力的胜利
📌 谁都知道赫勒尔有枪,他不仅是邻区红色阵线战士同盟支部的成员,还曾因轻罪、伪证罪和拉皮条被判过刑,是组织有序的柏林犯罪集团的成员,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共产党与犯罪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很可能形成于该党以德国各大城市的贫民区和“犯罪高发区”为根据地的时候。
- ⏱ 2024-01-06 21:29:04 ^26-1376-1499
📌 韦塞尔刚死不久,戈培尔就开始加紧对他进行全方位的神化,全国的纳粹刊物上有无数的文章称颂他是“为‘第三帝国’牺牲的烈士”。
💭 造神运动
- ⏱ 2024-01-06 21:29:56 ^19836794-7O1wecGoW
📌 由于纳粹党的宣传,韦塞尔成了受到近乎宗教式崇拜的世俗偶像,在电影中受到赞美,在无数仪式、纪念馆和朝圣地受到纪念。
- ⏱ 2024-01-07 00:36:26 ^26-3863-3919
📌 此歌如此公开赞美野蛮的武力,却能成为纳粹党的战歌,充分说明暴力在纳粹党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 ⏱ 2024-01-07 00:36:48 ^26-3948-3999
📌 抑制政治暴力的任务难以实现,因为斗得最狠的几个政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达成协议,大赦一次政治犯,于是被释放出狱的人又加入新一轮斗殴与杀戮。
- ⏱ 2024-01-07 18:55:55 ^26-7569-7636
📌 与其他警察部门的警官一样,政治警察部门的警官也认为自己超越政党政治。他们像军队一样,服务于抽象的概念“国家”或者帝国,而不是服务于新共和国的具体民主机构。
- ⏱ 2024-01-07 18:57:17 ^26-10065-10142
📌 在警方眼里,红色阵线战士同盟成员就是罪犯。这不仅是警方长期把犯罪与革命混为一谈的结果,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共产党的据点往往设在贫民区,那里是有组织犯罪的中心区。
- ⏱ 2024-01-07 19:02:08 ^26-11428-11509
📌 报道这些事件的报纸记者遭到警察的殴打,又招来了媒体更加严厉的抨击,而警察们对此的反应是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对民主政治秩序的蔑视,因为这种秩序无法保护他们免受伤害与侮辱。
- ⏱ 2024-01-07 19:03:04 ^26-11732-11819
📌 更严重的是,施滕尼斯的叛逆行动表明许多褐衫军成员热衷于诉诸大规模的革命暴力
- ⏱ 2024-01-07 19:05:21 ^26-15076-15113
📌 在谈到希特勒一再承诺要通过合法途径掌权时,布吕宁说:“如果某人声称要靠合法手段上台,然后却逾越法律的边界,那就不是合法的。”
💭 但是可以上台之后再修改法律,让自己想做的事情合法,能有什么办法呢?
- ⏱ 2024-01-07 19:08:47 ^19836794-7O2TigxlZ
📌 取缔褐衫军仅稍稍起到了抑制政治暴力的作用,基层警察中的纳粹党同情者给了纳粹党准军事组织相当大的自由度使其可以继续运行。
- ⏱ 2024-01-07 19:10:26 ^26-16353-16412
📌 国会的权力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几乎每次会议都在骚乱中结束,召集议员开会变得似乎越来越没有意义了。从1930年9月开始,议案的讨论均以多数票否决而告终。
- ⏱ 2024-01-07 19:12:07 ^26-17041-17115
📌 因此,到1931年,决策已经不再真正由国会做出。政治权力旁落:落到了兴登堡周围的圈子,因为他有权签署总统令、有权任命内阁;也落到了街头,那里暴力继续升级,国家所面临的日益加剧的贫困、痛苦和无序,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采取行动。权力向这两个方向的分流,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影响力。
- ⏱ 2024-01-07 19:11:37 ^26-17831-17966
📌 帕彭自我设定的任务,一是要倒转历史的车轮,他所要扭转的,不仅是魏玛民主制度,还包括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政坛所发生的一切;二是要重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取代现代社会的阶级冲突。
- ⏱ 2024-01-07 19:27:32 ^26-28883-28971
📌 在布吕宁辞职之前,帕彭与施莱谢尔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他们应该把纳粹党争取过来,从而为新政府的反民主政策提供广泛的民意基础。他们征得兴登堡的同意,解散了国会,下令重新选举。
- ⏱ 2024-01-07 19:52:16 ^26-29896-29980
📌 此外,他们还答应希特勒的要求,解除了对褐衫军的取缔令。施莱谢尔认为,这样做可以驯化纳粹的极端主义,再加上其他手段,可以说服褐衫军充当军队的后备力量,从而一劳永逸地规避《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武装力量所施加的限制。
- ⏱ 2024-01-07 19:54:30 ^26-30024-30128
📌 社会民主党一向遵守法律,不许党员武装抵抗由政府首脑以及合法组建的政府所批准的、军方所支持的、警方所不反对的行动。
- ⏱ 2024-01-07 20:57:15 ^26-32542-32598
📌 帕彭的政变给了魏玛共和国致命一击。它破坏了联邦原则,为国家全面实行中央集权开辟了道路。此时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太可能完全恢复议会民主制度。1932年7月20日之后,现实的选项仅剩下纳粹独裁体制或者由军方支持的保守派专制政权。
- ⏱ 2024-01-07 20:56:18 ^26-33807-33918
📌 社会民主党人没有对帕彭政变进行丝毫认真的抵制,作为民主制度尚存的主要捍卫者,他们的消极表现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保守派和纳粹党据此断定,民主制度的毁灭不会遇到任何认真的反抗。社会民主党人在政变前已收到大量警报,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 ⏱ 2024-01-07 20:56:39 ^26-33918-34031
第四节 致命的决策
📌 各政党的宣传风格越来越煽情,社会民主党甚至也不例外,这生动地展示了议会政治的衰落。
- ⏱ 2024-01-07 20:58:08 ^27-979-1020
📌 各政党采用这种风格是为了使自己能够与纳粹党在同等条件下竞技,因为它们发现纳粹党之所以难以被打败,在于它的卐字符、问候语“希特勒万岁!”以及简洁有力的口号。
- ⏱ 2024-01-07 20:58:45 ^27-1522-1599
📌 在德国全境,选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暴力形象:高大的工人把他们的对手打烂、踢开、揪出国会,或者居高临下逼视着衣冠楚楚的政客,政客们几乎一律被画成无用、吵闹的侏儒。充满阳刚气的男子汉扫除掉吵闹、低效、娘娘腔的政治派别,这种画面的海报无论用意如何,其潜台词都是,议会政治已经到了该终结的时候;而准军事团体之间日常的街头冲突、竞选活动中无处不在的制服,以及竞选集会上不曾中断的暴力与混乱,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 ⏱ 2024-01-07 21:01:14 ^27-3986-4191
📌 海报和杂志插图以及街头的大规模示威和游行所呈现的那些视觉形象,赶走了理性演讲和口头辩论,助长了易于吸收的、煽情的陈词滥调,从而调动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仇恨心理和攻击意识,以及对安全与救赎的渴求。
- ⏱ 2024-01-07 21:02:02 ^27-4780-4878
📌 彩虹联盟
💭 彩虹联盟(rainbow coalition),由不同团体组成的政治同盟,通常包括小党派和边缘团体。
- ⏱ 2024-01-07 21:08:46 ^19836794-7O319snk6
📌 纳粹党在各选区的得票数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仍像以前一样明显。纳粹党继续受到所有对社会感到不满的群体的支持,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大力支持;相对不太支持它的,是传统的产业工人阶级和天主教教区,尤其是在劳工运动或者天主教志愿者协会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和制度支持的地区。
- ⏱ 2024-01-07 21:09:23 ^27-7117-7248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总统兴登堡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希特勒当总理,因为任命一个由胜选政党的党魁来领导的内阁,看起来太像是回归议会制度了。
- ⏱ 2024-01-07 21:12:18 ^27-9935-10001
📌 到此时,宪法实质上已恢复到俾斯麦帝国的宪法,规定政府由国家元首任命,无需征询国会多数派或者各级立法机构的意见。国会作为一个政治要素被完全排挤到边缘。实际上,它已被弃用,甚至无需它来批准法律的通过。
- ⏱ 2024-01-07 21:17:13 ^27-16890-16988
📌 希特勒拒绝加入联合政府,除非由他担任总理,这种做法此时在纳粹党内部引起了批评。带头批评的,是该党的组织部长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尔,他十分清楚纳粹党的险恶处境,越来越觉得希特勒削弱了过去几年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党组织,于是开始一边结交大企业,以便为党募集资金,一边拉拢工会,以便说服它们加入一个拥有广泛基础的全国联盟。
- ⏱ 2024-01-07 21:20:19 ^27-17629-17786
📌 希特勒短时间内在全国做了旋风式巡回演讲,说服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相信他的立场是正确的,其方法是把施特拉塞尔定性为叛徒,颇像斯大林在大约同一时期的苏联把托洛茨基定性为叛徒的做法。
- ⏱ 2024-01-07 21:19:29 ^27-18303-18390
📌 这对纳粹党来说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它的崛起和选举优势,主要是大萧条的产物。
- ⏱ 2024-01-07 21:21:02 ^27-19889-19925
📌 施莱谢尔自称既不赞成资本主义也不赞成社会主义,保守势力对此极其忧虑,他们开始围绕兴登堡结成同盟,以扳倒施莱谢尔为目标。
- ⏱ 2024-01-07 21:25:06 ^27-20397-20456
📌 手忙脚乱的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方案: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由保守派内阁成员组成的多数派从旁监督。
- ⏱ 2024-01-07 21:24:22 ^27-21745-21790
📌 施莱谢尔亟欲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此时他把希特勒出任总理看作一个受军方欢迎的解决方案。“如果希特勒打算在德国建立独裁体制,”他自信地说,“那么军方将是独裁体制内部的独裁集团。”
- ⏱ 2024-01-07 21:26:15 ^27-22528-22614
📌 最终,在1933年1月30日上午11点半左右,希特勒宣誓就任德国总理。
- ⏱ 2024-01-07 21:26:44 ^27-22940-22975
📌 希特勒和纳粹党徒粗俗、没文化、缺乏执政经验,他们的周围尽是帕彭的朋友,总统兴登堡又对帕彭言听计从,因此帕彭认为,控制他们必然易如反掌。当一位心存疑虑的同僚表示担心时,帕彭自负地对他说:“你错了。我们已经把他收归我们所用了。”[插图]帕彭自信地告诉一位忧心忡忡的保守派熟人:“两个月之内,我们就能把希特勒逼到墙角,逼得他只会尖叫。”
- ⏱ 2024-01-07 21:28:51 ^27-23618-24046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
📌 在柏林街头观看游行时,青年汉斯—约阿希姆·赫尔登布兰德(Hans-Joachim Heldenbrand)所站的位置,刚好是褐衫军换火炬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把忽明忽暗的火把换成刚点燃的新火把。他整晚看着那些换火把的人,渐渐注意到同一批面孔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瞧,”父亲对他说,“看见这骗人的花招了吧。他们一圈又一圈不停地游行,让人以为他们有十几万人。”
- ⏱ 2024-01-07 21:33:07 ^28-1173-1351
📌 在广播中,赫尔曼·戈林把人群比作聚在一起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民众。他说:“这气氛只有1914年8月时能与之相提并论,当时也是整个国家挺身捍卫它所拥有的一切。”“过去14年来的屈辱”被一扫而空,1914年的精神得以重振。
- ⏱ 2024-01-07 21:35:28 ^28-2963-3074
📌 当时她或许没有想起,1914年精神预示着战争:全民动员是发动武装冲突的基础,压制国内异见是发动国际侵略的准备。
- ⏱ 2024-01-07 21:34:43 ^28-3801-3856
📌 这一幕在我心中激起的恐惧,还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醉人的喜悦。“我们愿意为旗帜捐躯。”举着火炬的人们唱道……对他们来说,旗帜生死攸关,我情不自禁地强烈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想逃离自己那幼稚、狭小的人生,我想归属某个伟大的、重要的事业。
- ⏱ 2024-01-07 21:37:04 ^28-6748-6866
📌 希特勒在1933年2月3日向高级军官发表的讲话中,强调了他对军方中立立场的尊重。
- ⏱ 2024-01-07 21:41:05 ^28-13389-13429
📌 军方的中立当然指的是它不加以干涉,希特勒特意叮嘱军官们,“国内斗争与你们无关”。
- ⏱ 2024-01-07 21:40:58 ^28-13524-13564
📌 1933年4月4日,勃洛姆堡成为新成立的帝国国防委员会(Reich Defence Council)委员,这个由希特勒担任主席的政治机构实际上绕开军方领导层,把军事决策权交到了希特勒和一小群主要部长的手中。
- ⏱ 2024-01-07 21:41:57 ^28-13927-14030
📌 共产党一直被视为对公共秩序和私人财产的威胁,因此政府得以凭借中产阶级选民的这种共识来镇压共产党。
- ⏱ 2024-01-07 22:21:50 ^28-16577-16625
📌 由政府主导、针对社会民主党的恐怖行动一天比一天凶猛。
- ⏱ 2024-01-08 13:39:01 ^28-17967-17993
📌 希特勒在很多场合宣称,纳粹运动的主要敌人是“马克思主义”。“我绝不,绝不放弃消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只能有一个胜利者:要么是马克思主义,要么是德国人民!德意志将取得胜利!”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
- ⏱ 2024-01-08 13:39:26 ^28-20361-20472
📌 1932年10月17日,希特勒在公开讲话中宣布:“一旦掌握政权,我们就会紧抓不放,愿上帝保佑我们。我们绝不允许它从我们手中再被夺走。”
- ⏱ 2024-01-08 13:42:38 ^28-22728-22966
📌 他回顾了纳粹党史,历数了魏玛共和国自1919年以来的所谓罪行——通货膨胀、农民阶级的贫困、失业率的上升、国家的崩溃。他的政府将如何改变这危机重重的局面?他的回答完全回避了任何具体的承诺。他庄重地说,他不打算许下任何“廉价的诺言”;相反,他宣称,其施政计划是重建德国:不要外国援助,“遵循永远正当的永恒法则”,依托人民和土地,而不是根据阶级意识。他再一次提出了令人陶醉的构想——德国将在一个新社会里实现统一,这个社会将弥合过去14年来导致国家衰败的阶级分化和信仰分歧。他宣称,将把工人从异端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回归由全体日耳曼人组成的民族大家庭。这是一份“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计划”。
- ⏱ 2024-01-08 13:43:47 ^28-23549-23857
📌 “我很高兴希特勒缺乏计划,”路易丝·佐尔米茨在日记中写道,“因为计划要么是谎言、弱点,要么是给笨蛋设的陷阱。强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不会让自己束手束脚的。”
- ⏱ 2024-01-08 13:46:00 ^28-24556-24634
📌 在纳粹党的所有对手中,它最怕最恨的就是共产党。在无数的巷战和会场冲突中,共产党人展现出他们在与褐衫军对手较量时是能够以拳还拳、以子弹还子弹的。
- ⏱ 2024-01-08 17:31:03 ^28-26242-26313
📌 共产党的相对按兵不动,主要反映了党的领导层对新政府的判断:它是行将就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垂死挣扎,拖不过几个月就会崩溃。德国共产党意识到自己有被取缔的危险,于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长期在非法或者半合法状态下生存,无疑还尽其所能地储备了大量武器。
- ⏱ 2024-01-08 17:31:37 ^28-26568-26689
📌 共产党刻板地坚持其教条,认为希特勒政府的上台表明大企业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暂时胜利,预示着“德国的十月革命”即将来临。
- ⏱ 2024-01-08 17:32:33 ^28-26840-26899
📌 因此,导致共产党按兵不动的,不仅是它的过分自信,还有它的致命错觉,以为新形势没有对该党构成无法抵挡的威胁。
- ⏱ 2024-01-08 17:32:56 ^28-27620-27673
第二节 国会纵火案
📌 国会纵火案
💭 国会纵火案(德语:Der Reichstagsbrand)是德国建立纳粹党一党专政独裁政权的关键事件,发生在1933年2月27日,柏林消防队于晚上9时14分开始接到德国国会大楼火警报告。同时在几个不同地点发生火灾,但当消防队到达时,主要的议会大厅发生爆炸,燃起大火。警察搜索现场时,发现了失业的荷兰籍建筑工人马里努斯·范·德·卢贝。
希特勒也因此打造了《国会纵火法》(正名《保护人民和国家的总统法令》)。该法废除了许多《魏玛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及自由,在纳粹党当权时期亦成为监禁异议人士和镇压不与纳粹政权合作的报刊的法律依据。这一法令的颁布被历史学家认作魏玛共和过渡到纳粹一党专政的关键历史事件之一。
- ⏱ 2024-01-08 20:48:30 ^19836794-7O4w8mXMr
📌 他选择的抗议方式是纵火。凡德吕伯认为,给政府机构或者它们的办公大楼造成引人注目的破坏,就可以让人们看到它们远远不是坚不可摧的,从而唤醒失业者自发地采取大规模行动。
- ⏱ 2024-01-08 17:34:23 ^29-1463-1544
📌 戈林没能说下去。希特勒转向聚在一起的人们。此时我看见他满脸通红,既是因为激动,也是因为受到积聚在穹顶的热气熏烤。他似乎快被气炸了,我以前从没见过他如此失态。他高喊:“现在再也不能心慈手软了,要杀掉一切挡我们道的人。德国人民将不再知道什么是仁慈。共产党的干部,一经发现,就地枪毙。必须在今夜绞死共产党议员。与共产党为伍者,一律逮捕。还要毫不留情地打击社会民主党和帝国国旗团!”
💭 是气愤还是兴奋呢?希特勒发现了全面铲除德共的契机。
- ⏱ 2024-01-08 17:52:21 ^19836794-7O4kB6UCj
📌 国会纵火案发生几个小时之后,一队队警察出动了,开着轿车和面包车按照名单搜捕共产党员,把他们从床上拖走。名单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前拟定的,以便在取缔共产党时使用。共产党在国会中有100名议员,还有数千名地区级立法机构的代表、官吏、组织者和积极分子。名单大部分已失效,但由于是未经计划的突袭行动,因此捕获了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也许能够逃掉的嫌疑犯,同时也有许多人因下落不明而漏网。总共4000人被捕。
- ⏱ 2024-01-08 17:36:46 ^29-6180-6374
📌 第二节允许政府在公共秩序受到危害的情况下接管联邦各州。这两节一直有效,“直到另有通知为止”,它们为随后几个月里发生的一切提供了法律借口。[插图]至此,纳粹党可以名正言顺地出手夺权了。
- ⏱ 2024-01-08 17:50:48 ^29-9142-9597
📌 国会纵火法令在一连串密集的宣传中发布,戈林和纳粹领导层借此描绘了一幅严峻的画面:“德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迫在眉睫,各种凌虐和暴行将随之而来。宣传产生了效果。像路易丝·佐尔米茨这样的普通中产阶级公民,一想到德国在劫难逃的命运就不寒而栗,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戈林为证明共产党的邪恶阴谋而提供的“如山铁证”。
- ⏱ 2024-01-08 17:49:49 ^29-9689-9841
📌 褐衫军和警察也许已准备就绪,但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方面,他们的共产党对手却没有做好准备。共产党领导层被2月27日至28日发生的事情打了个措手不及,还以为进入了又一轮相对温和的镇压阶段,就像1923年和1924年该党成功地生存下来那次一样。但这次的形势非常不同,警察有穷凶极恶的褐衫军为后盾。
- ⏱ 2024-01-08 17:53:46 ^29-11291-11434
📌 希特勒显然担心,如果他颁布法令把共产党完全列为非法组织,可能会遭到暴力反击。他倒宁愿把共产党员个体当作策划非法行动的罪犯,让其承担罪责。这样做可以赢得大多数德国人的支持,他们会因此容忍乃至支持国会纵火案之后的逮捕潮,而不会担心其他政党随之也被宣布为非法。
- ⏱ 2024-01-08 17:59:44 ^29-12277-12404
📌 斯巴达克同盟暴动(Spartacist uprising)
💭 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德语:Spartakusaufstand)是1919年1月5日至12日在德国柏林发生的总罢工和随之发生的武装起义,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一部分。当时德国面临两条道路,一是社会民主,一是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的苏维埃类似的委员会共和国。此次斗争主要是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领导的温和的社会民主党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领导的激进的德国共产党之间展开的权力斗争。罗莎·卢森堡此前建立了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很快失败,德国政府获胜。
斯巴达克同盟原为社会民主党内的左翼派别,于1918年12月组建德国共产党。
- ⏱ 2024-01-08 18:01:04 ^19836794-7O4lauhr1
📌 除了名称以外,共产党在1933年2月28日之后实质上已成为非法组织,并在3月6日,即选举结束翌日,被彻底取缔。
- ⏱ 2024-01-08 18:03:00 ^29-13346-13401
📌 纳粹党特有的传达命令的方式再次发生作用,它形成于纳粹党经常受到警方的敌意对待,并且因暴力行为而屡遭刑事指控的时期:领导层在下达行动命令时,使用的是极端但不具体的措辞,纳粹党及其准军事组织的基层成员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那些话,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暴力行动。
- ⏱ 2024-01-08 18:07:47 ^29-14751-14875
📌 与1920年代不同的是,纳粹领导层此时可以调用政府资源。总的来说,它能够使几乎清一色是保守民族主义者的公务员、警察、监狱管理人员和司法官员相信,强力镇压劳工运动是正当的,从而使这些人认为,在冲锋队员行动的时候,不仅应该让路,还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执行破坏任务。这种决策和执行的模式后来在许多情况下一再重演,在纳粹党对犹太人的政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 ⏱ 2024-01-08 18:08:33 ^29-15458-15629
📌 有1700万人投票给纳粹党,300万人投给民族党。但是选民人数将近4500万,其中近500万投票给共产党,700多万投给社会民主党,450万投给中央党,这证明,即使在半独裁的条件下,纳粹党也根本未能赢得多数选民。[插图]实际上,自从1920年代末在选举中崭露头角之后,它就一直未能在国会选举以及州议会选举中独力赢得绝对多数票。
- ⏱ 2024-01-08 18:10:11 ^29-17870-18237
📌 在1919年,有四分之三的选民支持魏玛联合政府中的政党;仅用了短短14年,这个局面就被彻底扭转了。
- ⏱ 2024-01-08 18:10:43 ^29-18405-18454
📌 3月5日选举之后,暴力升级到新的高度。
- ⏱ 2024-01-08 18:16:01 ^29-18795-18814
📌 其时褐衫军的人数日益增加,到1933年夏季已达200多万。这场由他们发动的暴力运动,为联邦各州按照帕彭在上一年夏天接管普鲁士州时所使用的方式来推行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 2024-01-08 18:13:39 ^29-21949-22034
📌 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加起来总共代表着将近三分之一的选民,但他们几乎未做抵抗就瓦解了。纳粹政府之所以能够采取行动在全国范围打击他们,是因为国会纵火法令允许它为了便于行事可以推翻联邦各州的最高当局,可援引的先例是帕彭在上一年夏天罢免了普鲁士州的社会民主党少数派政府。更早时候,总统艾伯特曾在1923年对萨克森和图林根两州的左翼政府采取过同样的行动。
- ⏱ 2024-01-08 18:18:01 ^29-24116-24287
📌 更加不祥的是,慕尼黑的党卫队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也立即被任命为代理警察总监。他下令大规模搜捕反对者,不久又开始围捕与政府为敌的非共产党人。镇压的规模过于庞大,以至于州监狱和拘留所根本不够用,必须找到关押巴伐利亚州政治敌人的新办法。因此,希姆莱于3月20日对媒体宣布,将在慕尼黑郊外的达豪(Dachau)开设“一座政治犯集中营”。它将是德国的第一座集中营,并且为未来设立了一个不祥的先例。
- ⏱ 2024-01-08 18:18:40 ^29-24689-24882
📌 希姆莱的做法设立了一个被广泛模仿的先例。不久,集中营开遍全国,扩充了褐衫军在新近没收的工会办事处地下室设立的临时监狱和刑讯室。它们的建立得到了广泛宣传,以确保人人都知道胆敢反对“民族革命”的人会得到什么下场。
- ⏱ 2024-01-08 20:42:23 ^29-25863-25967
📌 因此,达豪并不是面对监狱人满为患的意外难题而即兴想出的解决方案,而是纳粹党几乎从成立之初就开始构思并长期筹划的举措。
- ⏱ 2024-01-08 20:43:22 ^29-27474-27532
📌 镇压规模之大,可以根据共产党领导层记录的这份数据做出估算:截至1933年底,有13万党员遭到逮捕和监禁,2500人被杀。这些数据或许有些夸大,但用来估算此次镇压对党组织造成的破坏,还是可信的。例如在鲁尔区,全部党员将近一半被关押。普鲁士警方的报告显示,早在3月底就有大约2万名共产党员被捕、投入监狱。[插图]即使按照最保守的半官方估算,1933年在德国因政治原因遭到逮捕的总人数也超过了10万,关押期间死亡者将近600人。[插图]暴力和凶杀已到了惊人的程度,是魏玛共和国初期以后不曾有过的。
- ⏱ 2024-01-08 20:49:38 ^29-30528-31351
📌 早在国会纵火法令和1933年3月5日选举之前,德国就已稳稳地踏上了通往独裁体制的道路。但这两件事无疑加速了独裁进程,为它提供了虽然老套,但在法律和政治上看似正当的理由。
- ⏱ 2024-01-08 20:51:37 ^29-32574-32658
📌 这部《授权法》(Enabling Act)将终结魏玛共和国备受仇视的民主制度,并将完成纳粹党于1933年1月30日开始的工作——建立一个“民族主义集中政府”。不久,戈培尔等纳粹头目将它改名为“民族主义起义政府”。在3月初,它简化成了“民族主义革命”,以此强调参与行动的远远不仅是内阁政府。不久又改称“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终于使希特勒在联合政府中的非纳粹合作伙伴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 ⏱ 2024-01-08 20:51:56 ^29-33207-33396
第三节 民主政体被摧毁
📌 典礼所传达的视觉形象比讲话更加重要。出席仪式的希特勒像一位穿戴得一丝不苟的平民政治家,谦恭地承认普鲁士军事传统的崇高地位。仪式上使用的旗帜是黑白红的帝国国旗,它在3月12日已经正式取代了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金国旗。仪式上有普鲁士军事贵族,身穿他们那种略显奇异、令人想起君主制传统的军服。仪式的地点选在新教教堂,含蓄地重申了新教与军队和君主具有同等的至高地位。仪式代表着旧德国的回归,把玷污了民族记忆的魏玛民主制度从历史中清除出去。
💭 想起了《创造日本》一书中描述的明治宪法颁布的庆典场景,都是在仪式中通过强调某种视觉元素来表达立场:
「天皇的觐见室为仿维多利亚风格,欧式和日式图案随处可见,譬如金色的流苏、红色的软绒、精致的镀金烛台,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已换上一套欧式元帅服的天皇端坐在金灿灿的普鲁士风格的御座上,身后是皇家徽章,脚下铺着长长的红地毯。」
- ⏱ 2024-01-08 21:01:49 ^19836794-7O4x0rLEB
📌 韦尔斯并不是在夸大其词,已有多位杰出的社会民主党人被纳粹杀害,他本人发言时马甲口袋里就装着氰化物胶囊,准备如果演讲后遭到褐衫军逮捕和折磨就吞下去。
💭 讽刺的是,主持这场会议的戈林,以及纳粹的高层戈培尔、鲍曼和希姆莱,最终也都选择使用氰化物胶囊来自杀。
- ⏱ 2024-01-08 21:08:52 ^19836794-7O4xt2gYJ
📌 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庄严宣布,我们忠于人道与公正、自由与社会主义这些基本原则。没有任何授权法能够授权你们消灭这些永恒的、坚不可摧的理念。《反社会党人法》没能消灭社会民主党人,社会民主运动同样能够从最近的迫害中汲取新的力量。我们向被迫害和被残酷压迫的人致敬。他们的坚定与忠诚值得敬佩。他们坚守信念的勇气、他们坚定的信心,保证了德国将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 ⏱ 2024-01-08 22:46:03 ^30-5433-5618
📌 《授权法》既已生效,国会就可以真正弃用了。自此,希特勒及其内阁行使专制权,要么把总统兴登堡当作橡皮图章使用,要么像《授权法》所允许的那样干脆绕开他。
- ⏱ 2024-01-08 22:47:03 ^30-6500-6574
📌 与国会纵火法令一样,《授权法》本来是临时的紧急状态法,在魏玛时期曾出现过几个有限度的先例,此时却成为永久取消公民权和民主自由权的法律依据,或者说是伪法律依据。《授权法》在1937年和1939年两次展期,于1943年成为永久性法令。
- ⏱ 2024-01-08 22:47:23 ^30-6615-6730
📌 工会显然认为它们将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希望独立地发挥作用。为了表达这种意愿,它们一致支持戈培尔公开宣布五一节首次成为公共假日。传统上,这一天通常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公开展示劳工运动的力量。这是劳工运动长久以来的愿望。工会同意将这一天命名为“全国劳工日”。这个做法再次表明,新政权统合了看似大相径庭的民族主义传统与社会主义传统。
💭 自第二国际以来,五一节一直是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团体的组织示威活动的重要节日。
尽管国际劳动节可能与各地区春季五朔节的节日传统有关,但这一节日最早是在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大会上因政治原因确立的。第二国际在该次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某一天举行大规模的国际性游行示威,以让劳动者在同一天里要求执政当局从法律上把每天的工作时间限制在8小时以内,并表示支持美国劳工联合会的决定,定具体日期为1890年5月1日,以纪念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被警察武装镇压的干草市场事件,后来该项活动演变为了国际劳动节。
第二国际在1904年阿姆斯特丹的会议上进一步号召“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和工会联合会都要在每年五月一日坚决要求从法律上规定八小时工作制,拥护无产阶级的阶级要求和拥护世界和平”。
- ⏱ 2024-01-09 02:03:32 ^19836794-7O4QLxJaw
📌 柏林的滕珀尔霍夫机场(Tempelhof field)人山人海,上百万集会者按军队的风格被编成12个巨大的方阵,置身于纳粹旗帜的海洋之中,三面巨大的纳粹旗帜被探照灯照亮。夜幕降临之后,烟花表演达到高潮,幽暗中闪现出熠熠生辉的巨大卐字,照亮了天空。媒体大张旗鼓地庆祝新政权赢得了工人的支持,宣称此次工人阶级的盛会堪与10天前在波茨坦为上层人士举行的庆典相媲美。
- ⏱ 2024-01-09 02:04:35 ^30-10886-11065
📌 戈培尔在日记中预期的“吵闹”从未出现。曾经声势浩大的工会运动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
- ⏱ 2024-01-09 02:05:33 ^30-12621-12663
📌 社会主义国际
💭 第二国际(Second International),即“社会主义国际(Internationale socialiste)”(1889年–1914年)是一个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组织后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其后伯尔尼国际成立并作为实体运作。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
第二国际自1914年8月破产之后一度停止活动。但是自1915年起,中立国、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社会党又开始各自活动。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国际终于1919年筹备恢复,1920年正式恢复。可是1919年3月新兴的各国共产党已另建第三国际。在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严重对立之中,中派势力又另建第二半国际。这三个国际曾经试图通过谈判采取联合行动,终因各执己见、各执一端而破裂。第二半国际又于1923年合并到第二国际中去,组成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至此第二国际的历史完全终结。
- ⏱ 2024-01-09 02:08:01 ^19836794-7O4R3Oub6
📌 弗里克6月21日的法令发布后,全国有3000多名社会民主党干部被逮捕,受到凌虐,被施以酷刑,被投入监狱或集中营。
- ⏱ 2024-01-09 02:09:27 ^30-15392-15448
📌 但在路上,他们强令押运的警察下车,然后驶入一片树林,在那里拖着费申巴赫走了几步,然后射杀了他。纳粹报纸后来报道说,费申巴赫在“企图逃跑时被击毙”。
- ⏱ 2024-01-09 02:10:31 ^30-15701-15774
📌 海内斯给吕德曼穿上小丑服装,带到布雷斯劳市游街示众,看热闹的冲锋队员一路嘲笑、辱骂他。
💭 肉体折磨之外的精神羞辱,和“戴高帽”游街如出一辙。
- ⏱ 2024-01-09 02:13:44 ^19836794-7O4Rr1flW
📌 在勒贝的妻子和朋友们的施压下,释放勒贝的命令很快下达,但他拒绝离开,表示要与他的社会民主党狱友患难与共。
- ⏱ 2024-01-09 02:13:59 ^30-17331-17383
📌 社会民主党在7月14日同共产党一样被正式取缔。遭到如此残酷的镇压,它在此之前实际上已经形同消亡。事后回想,它的生存机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丧失殆尽。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没有对1932年7月20日的帕彭政变进行有效的抵抗。
- ⏱ 2024-01-09 02:15:31 ^30-17692-17806
📌 1932年夏几乎没人能意识到,外行的、在许多方面相当荒唐的弗朗茨·冯·帕彭政府,在执政仅6个月之后就会让位给这样一个政权:它的极端残酷、它的完全无视法律,已到了让正派而守法的社会民主党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 ⏱ 2024-01-09 02:14:53 ^30-17859-17960
📌 在政府执法机构的协助和军队的默许下,纳粹党镇压了劳工运动,从而扫除了建立一党专政国家的最大障碍。
- ⏱ 2024-01-09 02:16:49 ^30-18059-18107
📌 然而还有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保留了下来,其成员和选民在整个魏玛时期大多忠实于他们的原则和政治代表,它就是中央党,其力量不仅仅源于政治传统和文化传承,主要还来源于它对天主教会及其信徒的认同。
- ⏱ 2024-01-09 02:16:57 ^30-18193-18286
📌 加伦痛斥魏玛宪法“不敬神”,附和了红衣主教米夏埃尔·福尔哈贝尔(Cardinal Michael Faulhaber)的谴责——魏玛宪法的世俗基础是“亵渎神明”。
- ⏱ 2024-01-09 11:13:58 ^30-19626-19707
📌 那些信奉天主教却由于主教们禁止在教堂内穿制服而无法参加弥撒的褐衫军和纳粹党,开始出现在没有这种禁律的新教礼拜仪式上,导致数量惊人的教众脱离天主教,转信与之对立的新教。
- ⏱ 2024-01-09 11:15:11 ^30-20402-20485
📌 天主教报纸纷纷停刊或者自动变成纳粹的宣传喉舌。
- ⏱ 2024-01-09 11:16:07 ^30-21711-21734
📌 在这种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中央党党魁卡斯教长继续延长在梵蒂冈的访问,以便协助起草政教协定。很快人们就清楚地看出,他愿意牺牲中央党以换取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 ⏱ 2024-01-09 11:18:30 ^30-21975-22050
📌 这位前总理似乎并不知道该党的党员正在面临怎样程度的镇压。党报正在遭到取缔或者没收;党的地方级和地区级机构正在一个接一个被关闭;党在各州的部长已经全部被免职;尽管赫尔曼·戈林一再做出保证,但中央党的公务员依然面临被解聘的威胁。
- ⏱ 2024-01-09 11:17:29 ^30-22823-22935
📌 此时就连布吕宁也终于读懂了墙上的字迹
💭 墙上的字迹(writing on the wall),语出《圣经·但以理书》5:5,指灾祸将临的凶兆。
- ⏱ 2024-01-10 14:42:15 ^19836794-7O7aLzmAO
📌 面对布尔什维克的威胁,欧洲各国的教会正在全面转向反对议会民主制度。
- ⏱ 2024-01-09 11:20:20 ^30-24862-24895
📌 瓦解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中央党,是纳粹党建立一党专政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三党所代表的选民加在一起,远超纳粹党在自由选举中所赢得的选民数。
- ⏱ 2024-01-09 11:21:58 ^30-25640-25710
📌 虽然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但是包括后来成为联邦德国总统的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在内的国家党议员们,在1933年3月23日投票时一致同意通过《授权法》,因为他们都被希特勒发出的“假如法案被否决就大开杀戒”的威胁吓坏了。
- ⏱ 2024-01-09 11:31:00 ^30-25963-26080
📌 在这之后,党的领导层终于屈服,于1933年6月28日宣布国家党正式解散。
- ⏱ 2024-01-09 11:31:33 ^30-26341-26377
📌 由于担心党内尚存的干部和议员在恐吓的大环境中遭遇不测,丁格尔代于7月4日宣布解散人民党。
- ⏱ 2024-01-09 11:30:40 ^30-27257-27301
📌 然而《授权法》刚一通过,希特勒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他认为君主制已经失败,根本不可能予以恢复。此时,纳粹党终于开始向民族党施加其他政党从2月中旬以来所经受的那种压力。
- ⏱ 2024-01-09 11:26:07 ^30-28461-28542
📌 胡根贝格当然不是真的想退出政府,但耄耋之年的总统根本没有遂他所愿。兴登堡没有按照常理驳回辞呈、与希特勒进行交涉,而是什么都没做。
- ⏱ 2024-01-09 11:29:42 ^30-31376-31440
📌 然而这个选项是虚假的,因为希特勒从未打算允许胡根贝格——内阁中最后一位持有独立政见的、享有声望的成员——收回辞呈。
- ⏱ 2024-01-09 11:29:46 ^30-31524-31581
📌 各政党已被解散,教会已被驯服,工会已被取缔,军队保持中立,此时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政治玩家:“钢盔”,由退伍兵组成的极端民族主义准军事团体。
- ⏱ 2024-01-09 11:32:04 ^30-32028-32099
📌 到5月份,“钢盔”已彻底中立化,不再作为一支政治力量而发挥作用。
- ⏱ 2024-01-09 11:32:56 ^30-32441-32473
📌 “钢盔”被迫并入冲锋队,但同时保留了些许往日的自治权,这足以打消他们的抗拒心理。对于多数“钢盔”成员来说,其领导人弗朗茨·泽尔特在内阁中占有一席之地,似乎保证了他们在重要事务上依然具有影响力。
- ⏱ 2024-01-09 11:34:05 ^30-32791-32887
📌 准军事团体就这样像各政党一样被有效取缔了。到1933年夏,一党专政的建立已基本完成。实现绝对权力的潜在障碍只剩兴登堡这个无关紧要的老糊涂了,他的独立意志似乎已荡然无存,《授权法》的条款已经使他有职无权。军队已同意袖手旁观。企业界也已就范。
- ⏱ 2024-01-09 11:34:32 ^30-33468-33587
第四节 德国的一体化进程
📌 希施费尔德的研究所在柏林很有名,不仅由于它为同性恋和堕胎的合法化等事业而斗争,开办了受欢迎的性教育晚间课程,也由于它全面收集了性学领域的图书和手稿,这些藏书是所长希施费尔德自19世纪末以来逐渐积累起来的。
- ⏱ 2024-01-09 11:37:29 ^31-639-741
📌 性交与繁衍紧密相关,至少对于获得准许的种族繁衍而言如此。纳粹党认为,活跃于魏玛时期、相互错综关联的争取性自由、改革堕胎法、同性恋合法化、公开提供避孕指导等各种压力团体造成了德国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于是在保守派和天主教会的支持下,采取行动捣毁了这些团体的所有分支机构。
- ⏱ 2024-01-09 11:37:10 ^31-2293-2425
📌 纳粹党在短时间内全面瓦解了性法律改革运动,并且把对于性行为的法律限制从既有的惩罚同性恋关系的法律,扩展到惩罚不以提高生育率为直接目标的许多其他种类的性活动。
- ⏱ 2024-01-09 11:38:23 ^31-3556-3634
📌 纳粹党人认为,由魏玛政府创立的整个社会医疗体系旨在一面阻挠强者繁殖,一面扶助弱者的家庭。他们主张放弃社会净化观,代之以种族净化观。
- ⏱ 2024-01-09 17:14:04 ^31-3932-4177
📌 新教的慈善机构受宿命论和原罪说的影响,普遍赞同这些观点;而天主教的慈善机构受教宗于1930年发布的一份通谕的激励,强烈反对这些观点,教宗在通谕中严厉地训示道,婚姻和性交的唯一目的是繁衍,所有人都被赋予了不朽的灵魂。
💭 看来新教相对于天主教并不一定是进步的,至少就「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观念而言。
- ⏱ 2024-01-09 17:16:10 ^19836794-7O5Oxotfq
📌 社会工作者和福利管理人员早就倾向于把福利申请人视为吃白食者和懒汉,此时在纳粹掌控的各级政府机构新任命的高级官员的鼓励下,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偏见。1924年通过的法规允许政府发放有附带条件的福利,即受助人同意“在适当情况下”参加集体劳动项目中的工作。
- ⏱ 2024-01-09 17:19:53 ^31-5549-5675
📌 这种工作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就业,比如,它不代缴医疗保险或者养老保险,实际上甚至没有薪酬,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的全部所得就是救济金,有时外加一点儿交通补助或者一顿免费午餐。这种工作据称是自愿的,属于类似教会的各种福利协会等慈善机构各自发起、运营的项目,但在1933年3月之后,自愿的成分很快迹近消失。大规模失业的紧迫问题首先是通过强迫手段处理的。
- ⏱ 2024-01-09 17:20:16 ^31-5854-6219
📌 官员们于是提出,应该把流浪者和“懒汉”送进集中营。普鲁士州内政部于1933年6月1日发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场所乞讨。贫困与赤贫在1933年之前就已被视为污点,此时又开始被归入犯罪。
💭 贫穷成了原罪
- ⏱ 2024-01-09 17:23:23 ^19836794-7O5P0DFOZ
📌 不少专家主张,应该强制有遗传缺陷的人接受绝育手术。魏玛福利政府为了应对当时的危机,已开始考虑改用专制的解决方案,即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损害其身体的完整。这些方案不久将被第三帝国采用,而且实施时手段之酷烈是魏玛治下的人绝难想象的。
- ⏱ 2024-01-09 17:22:02 ^31-8515-8868
📌 更直接的影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削减,迫使刑罚和福利机构的管理人员以日益严苛的标准甄别值得生存者与不值得生存者,因为各种政府机构的条件已相当糟糕,以至于越来越难以使它们所管理的每个人都保持健康和存活。
💭 「不值得生存者」,原来社会达尔文主义能可怕到这种程度。
- ⏱ 2024-01-09 17:23:05 ^19836794-7O5OZqiPg
📌 到处对国民实施的恐吓,为1933年2—7月间在德国全境推行的一个进程提供了必要前提,此进程被纳粹党称为“一体化”(co-ordination),用它的德文“Gleichschaltung”来表达更加传神,这个比喻借用自电学术语,意思是全部开关被置于同一个电路上,也就是说,只需按动中心位置的一个主开关就能启动全部开关。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社团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从国家到乡村的每个层级无所不包。
- ⏱ 2024-01-09 17:24:15 ^31-9646-10005
📌 这意味着在4月的第一个星期之后,“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在每个层级实现公务员的纳粹化——的障碍所剩无几。
- ⏱ 2024-01-09 20:53:03 ^31-10359-10413
📌 1933年1月30日至5月1日,有160万人加入纳粹党,远超既有的党员人数,这种仓促的归附几乎前所未有地展现了德国民众受机会主义和急于自保意识驱动的程度。
- ⏱ 2024-01-09 20:54:25 ^31-12025-12102
📌 伞状组织
💭 伞式组织通常指由相关的、针对特定行业的机构组成的协会,这些机构正式合作以协调活动、汇集资源。在商业、政治和其他环境中,它为较小的组织提供资源和身份。在这种安排下,它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所照顾的群体负责。
- ⏱ 2024-01-09 21:00:24 ^19836794-7O63dT2BA
📌 纳粹党推行的德国社会“一体化”进程并没有止于政党、政府机构、地方政府、专业界以及经济压力团体。
- ⏱ 2024-01-09 21:04:34 ^31-17046-17093
📌 与几乎所有的小城镇一样,诺特海姆也拥有丰富的社团生活,其中许多社团与政治无甚关联,有些则与政治有关。当地纳粹党使用各种手段将一切社团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俱乐部和协会有些被关闭或合并,其他则被纳粹党接管。
- ⏱ 2024-01-09 21:06:38 ^31-18595-18695
📌 “一体化”进程在1933年春夏发生于德国全境的每个层级——每座城市、乡镇和村庄。仅存的社交生活发生于小客栈或者私宅里。除非在各种纳粹组织里相聚,人们变得彼此隔绝。社会先是被简化成一群不知姓名、无法区分的大众,然后被重构为一个新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任何事情都是以纳粹主义的名义进行的。公开的异议和抵制都成了不可能之事,甚至讨论和计划发表异议也不再可行,除非暗中进行。
- ⏱ 2024-01-10 11:54:42 ^31-20038-20221
📌 几年后反思这个进程时,律师雷蒙德·普雷策尔自问,曾经在1933年3月5日投票反对纳粹党的那56%德国人是怎么了。他想知道,这个多数派怎会如此迅速地屈服?为什么德国几乎每个社会团体、政治组织和经济机构,都如此轻易地落入纳粹党手中?他的结论是,“最简单的原因是恐惧,如果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导致人们屈服的最根本原因,几乎总是恐惧。与暴徒同流合污是为了免于挨揍。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就是沉醉在万众一心氛围中的亢奋感,即从众心理”。
- ⏱ 2024-01-10 00:42:24 ^31-20428-20643
📌 在大萧条的环境中,时世艰难,工作难寻,人们依赖着每日上班下班的刻板生活,把它当作唯一的安全模式:不跟着纳粹党走,就意味着拿自己的生计和前途冒险;进行反抗,则意味着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 ⏱ 2024-01-10 00:43:12 ^31-20820-20910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
📌 布施出走阿根廷,一去不返,1936年成为阿根廷公民。
💭 二站结束后,也有很多纳粹战犯逃往阿根廷。
二战后上台的阿根廷总统贝隆本人就是亲纳粹分子。早在1930年代,贝隆作为军事观察员被派往欧洲。当时,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主义就激起了他的兴趣,贝隆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赞不绝口。贝隆提到:“法西斯主义使大众有效的参与了国家的日常生活,这是之前不曾有过的现象。在墨索里尼上台前,国家的日常运作与广大劳工阶层无关。在德国也同样如此,我认为这将成为未来的政治形态——真正的社会和人民的民主。”
- ⏱ 2024-01-10 00:47:07 ^19836794-7O6i4sjqw
📌 几个世纪以来,中欧的古典派和浪漫派作曲家向世界输送了音乐保留曲目的主干。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等伟大的交响乐团享有世界级的声誉。在拜罗伊特上演的瓦格纳音乐剧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每座城市、每个小镇或者较大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音乐俱乐部与合唱团,还有业余作曲的传统。业余作曲不仅是中产阶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人阶级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 ⏱ 2024-01-10 00:49:55 ^32-1861-2048
📌 不仅如此,戈培尔曾亲口承认,“宣传”是个“饱受毁谤、不堪回味”的词。它通常被当作骂人的话使用。
- ⏱ 2024-01-10 00:53:16 ^32-7957-8004
📌 戈培尔把“宣传”定义为一门艺术,以此为它正名,说它不是撒谎或歪曲的艺术,而是倾听和沟通的艺术——倾听“人民的心声”,“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 ⏱ 2024-01-10 00:53:30 ^32-8026-8103
📌 尽管如此,“国民教育与宣传部”的首要目标,正如希特勒于1933年3月23日所说,是集中控制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所有方面。
- ⏱ 2024-01-10 00:56:42 ^32-8742-8800
📌 种族主义语言是纳粹主义的第二特性,它在这个语境中特别富于攻击性和挑衅性。
- ⏱ 2024-01-10 00:59:30 ^32-16481-16517
第二节 艺术的净化
📌 事实证明,电影业相对容易控制,因为不同于卡巴莱或俱乐部的圈子,电影业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组成,从制作和发行一部电影所需要的高额成本来看,这也许是必然的结果。
- ⏱ 2024-01-10 01:03:00 ^33-512-591
📌 至此,新闻界已在恐吓的压力下选择了屈服。不是纳粹党员的记者只能用含蓄的暗示和影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读者只能从字里行间揣摩他们的意思。
- ⏱ 2024-01-10 01:05:15 ^33-6162-6228
📌 戈培尔一改魏玛共和国时期政府定期公开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做法,转而召开秘密会议,由宣传部向挑选出来的记者传达关于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指示,有时竟然提供了文稿,让他们全文刊发或者在此基础上撰写报道。1
- ⏱ 2024-01-10 01:05:31 ^33-6228-6324
📌 最成功的流亡者之一,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小说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 ⏱ 2024-01-10 01:08:51 ^33-8443-8480
📌 更著名的流亡者是小说家托马斯·曼,其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和《魔山》(Magic Mountain),以及《死于威尼斯》(Death in Venice)等中篇小说,确立了他作为世界文学巨匠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曼成为文学界中支持魏玛民主制度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不停地在德国和世界各地巡回演讲,阐述维持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 ⏱ 2024-01-10 01:10:02 ^33-9014-9285
📌 在纳粹政权迅速加强审查与监控的形势下,1933年之后留在德国的作家没几个能继续创作出有水准的作品。就连保守派作家也以各种方式与政权保持距离。
- ⏱ 2024-01-10 01:10:40 ^33-10984-11054
📌 然而在艺术界,希特勒对现代派艺术所显示出的强烈反感,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特勒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艺术家,他在《我的奋斗》中说,现代派艺术是犹太颠覆分子的产品,是“疯子和退化者长出的病态赘疣”。
- ⏱ 2024-01-10 01:12:36 ^33-12616-12715
📌 德国音乐在1920年代不复像18和19世纪时那样主导着国际乐坛,而德国绘画由于得到印象派、抽象派等现代主义运动的解放,在20世纪的前30年里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复兴,成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出色、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一种,甚至超过文学。
- ⏱ 2024-01-10 01:13:36 ^33-12765-12877
📌 然而在当时的德国,艺术绝非与政治无关的,因为魏玛时期激进的现代派运动,从达达主义到包豪斯,都传播了这样的观点:艺术是改造世界的工具,纳粹党人只是利用这个文化—政治态势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
- ⏱ 2024-01-10 01:15:33 ^33-18139-18233
📌 德国的文化生活蒙受了巨大损失,享有国际声望的作家、艺术家和画家几乎无人留在国内。顶尖的指挥家和音乐家全部被迫流亡,一些德国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也出走国外。
💭 科学界呢?
- ⏱ 2024-01-10 01:16:38 ^19836794-7O6k0la3w
📌 不久,这句台词就在转述过程中被说成出自这位或那位纳粹头目(主要是赫尔曼·戈林)之口,并且被简化为更加朗朗上口、改头换面但一再被引用的表述:“一听到文化这个词,我就掏枪!”
- ⏱ 2024-01-10 01:18:50 ^33-21514-21599
第三节 “打倒非日耳曼精神”
📌 5月27日,海德格尔发表校长入职演说。他对汇聚一堂的教授和身穿褐衫的纳粹要员宣告:“‘学术自由’将不再是德国大学生活的准则,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只起消极作用。它意味着缺乏关怀、观点武断、主观倾向性明显、行事首鼠两端。”
- ⏱ 2024-01-10 01:20:37 ^34-1773-1886
📌 那些被迫与大学断绝关系的犹太人包括海德格尔的助手维尔纳·布罗克(Werner Brock)和导师埃德蒙德·胡塞尔
- ⏱ 2024-01-10 01:22:18 ^34-3680-3736
📌 海德格尔遂于1934年4月辞职,但他继续支持第三帝国,始终拒绝反思自己在1933—1934年的所作所为,直至1976年去世仍不肯为此道歉。
- ⏱ 2024-01-10 01:23:54 ^34-5593-5662
📌 而且,离职者通常比留任者优秀;针对大学中生物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根据1945—1954年的科学论文引用标准指数,45位活到二战后的离职者人均被引用130次,而292位幸存的留任者的相应数据仅为42次。
- ⏱ 2024-01-10 01:24:38 ^34-7538-7640
📌 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如果本人或妻子有犹太血统,或者公开批评纳粹党,都被逐出了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所,包括20位曾经的或者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古斯塔夫·赫兹(Gustav Hertz)、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马克斯·玻恩(Max Born)、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汉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
- ⏱ 2024-01-10 01:24:59 ^34-7893-8096
📌 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不具备爱因斯坦那种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秉性,实际上,他是1914—1918年研发毒气作为战争工具的主要负责人。他虽是犹太人,但因其在战争中的贡献而免于被解聘。然而,许多犹太裔同事被他供职的研究所解雇,促使哈伯于1933年4月30日辞职,并公开声明说他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应该选择与谁合作以及不该与谁合作。哈伯离开德国前往剑桥大学,在那里过得并不如意,于翌年去世。
- ⏱ 2024-01-10 01:26:14 ^34-8893-9082
📌 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不具备爱因斯坦那种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秉性,实际上,他是1914—1918年研发毒气作为战争工具的主要负责人。他虽是犹太人,但因其在战争中的贡献而免于被解聘。然而,许多犹太裔同事被他供职的研究所解雇,促使哈伯于1933年4月30日辞职,并公开声明说他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应该选择与谁合作以及不该与谁合作。哈伯离开德国前往剑桥大学,在那里过得并不如意,于翌年去世。
💭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9年,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一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科学家们的谴责。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瑞士的巴塞尔。
- ⏱ 2024-01-10 01:33:13 ^19836794-7O6l5Fsfl
📌 那些留任的非犹太裔科学家中的大多数,以马克斯·普朗克为首,尽力在科学研究上保持正直和政治中立,只在口头上敷衍纳粹政权。
- ⏱ 2024-01-10 01:30:26 ^34-10625-10684
📌 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因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的进展而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重要的是留在德国,以保持科学价值的完整。
- ⏱ 2024-01-10 01:30:51 ^34-10725-10799
📌 法本公司董事会主席、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卡尔·博施(Carl Bosch)
💭 卡尔·博施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因发展高压化学方面取得成就,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 ⏱ 2024-01-10 01:35:44 ^19836794-7O6lfQxcf
📌 希特勒粗鲁地打断了老科学家,说自己对此毫不知情,况且德国根本用不着物理学和化学也能在未来的百年里继续取得进步,然后按铃唤来副官,对他说博施要告辞了。
- ⏱ 2024-01-10 01:36:16 ^34-12578-12652
📌 在大学里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是学生。学生们组织舆论战,在本地报纸上抨击不合时宜的教授,成群结伙地在他们的课堂上捣乱,带领冲锋队小分队搜查和突袭他们的住宅。
- ⏱ 2024-01-10 01:37:06 ^34-12939-13016
📌 到1933年夏,纳粹化了的教育部和大学当局开始压制学生的骚乱:禁止学生把令他们反感的书籍移出图书馆并销毁;阻止了全国学生会在每座大学城搭建一个颈手枷的计划,学生们原打算把“非日耳曼”教授的出版物钉在颈手枷上。
💭 学生运动倒显得比纳粹更疯狂了。
- ⏱ 2024-01-10 01:38:27 ^19836794-7O6lqTbGH
📌 弗洛伊德的著作被焚,是因为“贬损地夸大了人的动物性”;通俗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作品被焚,是因为“贬低”了德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激进的和平主义记者库尔特·图霍尔斯基和卡尔·冯·奥西茨基的著作被焚,是因为“傲慢和自负”。焚书清单中的一个类型专门留给了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他的批判小说《西线无战事》被付之一炬的理由,是为了“维护关于战备意识的国民教育,打倒那些背叛了一战将士的文学作品”。
- ⏱ 2024-01-10 01:40:28 ^34-15453-15669
📌 像第三帝国史上经常发生的那样,表面上自发的行动,实际上是统一协调的,但这次的协调者不是戈培尔,而是全国学生会。
- ⏱ 2024-01-10 01:41:04 ^34-17452-17507
📌 纳粹的焚书行动刻意模仿了一次先例。1817年10月18日,图林根的瓦尔特堡(Wartburg)举行了宗教改革300周年庆典,纪念马丁·路德发表抨击天主教会的论文、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在当天庆典的尾声,持激进民族主义立场的学生们把权威的象征以及《拿破仑法典》(Code Napoléon)等“非德意志的”书籍投入火堆,象征着执行火刑。
- ⏱ 2024-01-10 01:42:08 ^34-18984-19178
📌 不过,1933年5月10日,在刚刚纳粹化了的大学当局的鼓励或纵容下,当烈焰在德国历史悠久的学府腾空而起的时候,肯定有不少人想起了诗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一个世纪前对瓦尔特堡事件的评论:“在焚书的那个地方,最终也将有人被焚。”
- ⏱ 2024-01-10 01:42:51 ^34-19301-19426
📌 不过,1933年5月10日,在刚刚纳粹化了的大学当局的鼓励或纵容下,当烈焰在德国历史悠久的学府腾空而起的时候,肯定有不少人想起了诗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一个世纪前对瓦尔特堡事件的评论:“在焚书的那个地方,最终也将有人被焚。”
💭 在焚书的那个地方,最终也将有人被焚。
- ⏱ 2024-01-10 01:43:51 ^19836794-7O6lMNKXr
📌 纳粹把犹太群体视为外来的非日耳曼精神的主要渊薮,把驱逐犹太人视为一场可以使德国恢复“日耳曼民族性”的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
- ⏱ 2024-01-10 01:45:35 ^34-20118-20178
📌 纳粹头目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认为,欧洲的犹太人与美国的犹太人之间有着一致的利益,甚至阴谋的勾结,但这种关联实际上并不存在。
- ⏱ 2024-01-10 01:47:04 ^34-25092-25156
📌 当然,冲锋队员非常活跃,他们到处张贴醒目的海报告诉人们:“不要在犹太人的小店和百货商店买东西!”命令人们不要找犹太裔律师和医生,并且告诉人们这样做的所谓理由:“犹太人正在国外诋毁我们。”
- ⏱ 2024-01-10 01:50:18 ^34-26631-26724
📌 人们聚集在被抵制的商店门外围观。但与纳粹报刊的报道相反,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对犹太人的愤怒,而是大多保持消极和沉默。
- ⏱ 2024-01-10 01:49:37 ^34-27502-27558
📌 异乎寻常的是,抵制行动基本上没有遭到公众的反对,但公众对它基本上也没什么热情,这种现象此后多年不止一次地再现于政府推行各种反犹措施的时候。
- ⏱ 2024-01-10 01:50:44 ^34-28682-28751
📌 有政府带头的地方,其他机构就会跟着做。各层级在整个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把犹太人逐出刚刚在此进程中实现了纳粹化的机构
- ⏱ 2024-01-10 01:53:05 ^34-31025-31085
📌 这里与许多地方一样,当地的犹太居民已被普遍接纳,人们觉得纳粹的反犹主义是抽象的言论,并不适用于他们所认识的具体的犹太人。
- ⏱ 2024-01-10 01:54:11 ^34-31485-31545
📌 在德国各级政治头目、报纸和媒体持续不断的反犹宣传中,到1933年夏末,诺特海姆的犹太人实际上已被排除在社交生活之外。诺特海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也发生在德国的其他地方。
- ⏱ 2024-01-10 01:54:29 ^34-31744-31827
📌 政治暴力的普遍程度与1933年1月30日之前相同,但此时的政治暴力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批准,而且矛头公开对准德国的犹太人口,开创了一种在很多人看来是全新的局面。结果恰如纳粹党所愿,犹太人开始离开德国、移居国外,仅1933年就有3.7万人离开。
- ⏱ 2024-01-10 01:56:03 ^34-32094-32213
📌 克伦佩勒认同民族党除了反犹主义以外的多数观点,他与许多保守的犹太裔德国人一样,坚持认为自己的身份首先是德国人。他的忠诚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经受严峻的考验。
- ⏱ 2024-01-10 01:56:52 ^34-33284-33359
📌 6月份的时候,克伦佩勒开始私下编写一部纳粹术语词典。他在1933年6月30日收录了第一个词条:保护性羁押。
- ⏱ 2024-01-10 01:59:48 ^34-33714-33767
第四节 一场“摧毁旧秩序的革命”?
📌 这个文化转型将从德国精神中剔除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平主义、保守主义、艺术实验、性自由等诸多“外来的”影响。
- ⏱ 2024-01-10 16:46:33 ^35-565-630
📌 第三帝国的到来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于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
- ⏱ 2024-01-10 16:47:52 ^35-1343-1387
📌 纳粹党知道,希特勒的任命是夺权过程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然而,假如任命没有发生,纳粹党很可能会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而不断衰落。
- ⏱ 2024-01-10 16:48:18 ^35-1940-2001
📌 德国出现了国会和政党都没有机会去填补的权力真空。政治权力从宪法规定的合法机构流失,一端流向街头,另一端流向总统兴登堡周围由政客和将军们组成的政治阴谋小集团,在两端之间留下了广阔的真空地带,这个地带是正常社会中民主政治发生的地方。
- ⏱ 2024-01-10 16:49:14 ^35-2214-2328
📌 纳粹党成功的根源,在于德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产生出一个联合了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中的右翼人士的、能够独立发展的全国性保守派政党;在于德国自由主义历来的弱点;在于几乎所有德国人对战败和《凡尔赛和约》之苛刻条款的痛恨;在于魏玛时期社会的和文化的现代主义以及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使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产生的恐惧与迷惘。
- ⏱ 2024-01-10 16:52:32 ^35-5198-5351
📌 战争的后遗症还包括毁灭性的大规模政治暴力,许多非暴力的正派人士逐渐适应了它,对它的容忍程度已到了在一个有效地发挥着功能的议会民主制度中难以想象的地步。
- ⏱ 2024-01-10 16:52:51 ^35-5515-5590
📌 第一个是大萧条的影响,它导致选民趋于激进,摧毁或严重损害了比较温和的政党,使政治体制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阵营之间趋于两极分化,后者全部迅速倒向极右翼。
- ⏱ 2024-01-10 16:53:10 ^35-5638-5720
📌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纳粹运动本身。它的理念显然对选民具有广泛的号召力,至少没有耸人听闻到让选民反感的程度;它的行动力有望彻底治愈共和国的病症;它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是个魅力超凡的人物,能够言辞激烈地谴责不受欢迎的共和国,以此争取到大量选民的支持,并且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最终把这些支持兑换成政府要职。
- ⏱ 2024-01-10 16:55:03 ^35-6131-6283
📌 纳粹党属于抗议型政党,拿不出什么建设性的规划,几乎没有解决德国问题的务实方案。但是它的极端思想大量吸收了德国既有的流行观念和偏见,根据形势以及它想要拉拢的具体群体的性质而做了修改,有时做了掩饰,让许多人觉得非常值得去投票支持它。
- ⏱ 2024-01-10 16:54:24 ^35-6425-6539
📌 在1933年1月30日把希特勒送上总理之位的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纳粹党与保守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由派之间,存在大量重合的思想观念。
- ⏱ 2024-01-10 16:54:43 ^35-6703-6769
📌 只有利用既有的、往往根深蒂固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来引发人们的共鸣,纳粹党才可能如此迅速地崛起,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
- ⏱ 2024-01-10 16:55:35 ^35-6995-7051
📌 纳粹党赢得选票主要靠的是其抗议者的姿态。
- ⏱ 2024-01-10 16:56:51 ^35-7253-7273
📌 因此,纳粹宣传争取到的主要是这样的人:有的已经倾向于认同纳粹党自称所代表的价值,有的仅仅把纳粹党视为推行这些价值时比资产阶级政党更有效、更有力的工具。
- ⏱ 2024-01-10 16:57:05 ^35-8255-8330
📌 尽管纳粹党在选举中取得了成功,但希特勒的上台无疑是幕后政治密谋的结果。“德国人”并没有选希特勒当总理,也没有行使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授权他建立一党独裁的政府。
- ⏱ 2024-01-10 16:59:59 ^35-10352-10429
📌 魏玛共和国是自我毁灭的,而不是被它的敌人所毁灭:是一桩政治自杀案,而不是政治谋杀案。
- ⏱ 2024-01-10 17:00:04 ^35-10437-10479
📌 整个过程的关键之处是,民主制度的敌人利用民主的宪法和民主的政治文化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 ⏱ 2024-01-10 17:00:27 ^35-10895-10939
📌 处于毁灭威胁之下的民主体制面临的困境是,在坚持保留民主的细节从而听任那种威胁占上风,与限制民主权利从而违背民主的原则之间无法抉择。
- ⏱ 2024-01-10 17:01:21 ^35-11455-11520
📌 第三帝国成型期的第二阶段,即1933年2—7月
- ⏱ 2024-01-10 17:06:31 ^35-11532-11555
📌 1932年11月啤酒馆暴动失败之后
💭 啤酒馆暴动不是1923年11月吗?
- ⏱ 2024-01-10 17:06:13 ^19836794-7O7kc8J87
📌 “合法革命”的策略奏效了。希特勒一再保证说要采取合法行动,这使他在联合政府中的盟友以及对手都以为可以用合法手段与纳粹党打交道。
- ⏱ 2024-01-10 17:08:18 ^35-11976-12039
📌 但它们其实并不合法。纳粹党攫取权力过程中的每个措施,都违反了法律。
- ⏱ 2024-01-10 17:08:08 ^35-12238-12271
📌 纳粹党不仅违背了魏玛宪法的精神,还在法律的技术细节上违反了宪法。
- ⏱ 2024-01-10 17:15:17 ^35-12948-12980
📌 这些不仅仅是技术细节上的违法,但它们远远比不上纳粹冲锋队员在街头犯下的大规模的、持续的、完全非法的暴力行径,这些暴行开始于2月中旬,其猛烈程度在国会纵火案之后达到新的水平,并在3—6月席卷全国。许多施暴者的辅警身份根本不能合法化他们所犯的罪行。毕竟,给某人穿上警服,不等于发给他一张执照,可以去杀人、洗劫办公室、没收资金,或者去逮捕、殴打、折磨他人,不经审判就把他人囚禁于仓促设立的集中营。
- ⏱ 2024-01-10 17:16:06 ^35-13389-13584
📌 实际上,即使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德国的司法机关也完全明白纳粹暴力的非法性质。帝国司法部想方设法让1933年上半年的大规模逮捕按照正式的法律程序办理,但它的干预根本不被理睬。
- ⏱ 2024-01-10 17:16:34 ^35-13845-13930
📌 帝国内政部长在1934年1月抱怨说,保护性羁押被滥用于许多案件。直到1934年4月才通过了一套法规,详细规定谁有权逮捕和“保护性羁押”他人,以及被羁押者应该受到什么待遇。
- ⏱ 2024-01-10 17:20:13 ^35-14079-14164
📌 但这种暴力是1933年2月之后纳粹攫取权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它在没有加入纳粹党或者其附属组织的德国人中间引起的普遍的、最终无所不在的恐惧感,是恐吓希特勒的对手、促使希特勒那些有时不那么听话的盟友就范的关键因素。
- ⏱ 2024-01-10 17:21:02 ^35-15343-15452
📌 强权即公理。法律仅仅是权力的表达。
- ⏱ 2024-01-10 17:21:44 ^35-16670-16687
📌 表面上,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根本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用暴力推翻了旧秩序,代之以革命者所认为的全新秩序。与它们不同,纳粹党却一如既往地想要新旧兼顾,既使用革命的豪言壮语,又声称自己的上台是通过合法途径、符合既有政治体制的。
- ⏱ 2024-01-10 17:22:51 ^35-17823-17953
📌 夺权过程的暴力本质,使纳粹党的上台明显带有革命的味道。纳粹党的“革命”说辞在1933年6月之后基本上已无人质疑。那么,只能从表面看待它吗?
- ⏱ 2024-01-10 17:28:50 ^35-18350-18419
📌 法国大革命确实非同凡响,因为它预演了随后两个世纪里占据欧洲历史舞台的几种主要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但国家社会主义不在其中。
- ⏱ 2024-01-10 17:29:00 ^35-19419-19498
📌 纳粹党的人民概念指的是人种,而不是民权。
- ⏱ 2024-01-10 17:24:22 ^35-19556-19576
📌 与它们不同,纳粹党人没有重塑社会秩序的明确计划,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为他们想要彻底变革的社会形态做出全面的设计。
- ⏱ 2024-01-10 17:25:07 ^35-19992-20046
📌 希特勒似乎把“夺权”视为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他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互相替换
- ⏱ 2024-01-10 17:25:17 ^35-20128-20173
📌 褐衫军不懈的行动力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给第三帝国造成严重问题。在1933年下半年和1934年上半年,常常用来为他们的行为做借口的是,“革命”必须继续。然而冲锋队员对于革命的认识,终归不外乎继续闹事和斗殴,他们在攫取权力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种做法。
💭 “革命小将”
- ⏱ 2024-01-10 17:26:49 ^19836794-7O7lxNfU7
📌 历史上所有大革命都对传统持否定态度,乃至于像法国大革命在1789年所做的那样,以“元年”开始新的纪年,或者借用托洛茨基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的名言,把以前的世纪全部丢进“历史的垃圾箱”。
- ⏱ 2024-01-10 17:28:25 ^35-22666-22759
📌 而对于纳粹党及其支持者来说,“第三帝国”这个名称,本身就强有力地表示它继承了想象中的伟大传统,即查理曼的第一帝国和俾斯麦的第二帝国所代表的传统。
- ⏱ 2024-01-10 17:29:30 ^35-23077-23149
📌 多数的革命最终(即使只是暂时地)都归于独夫专制政权;但是除了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之外,历次革命在发动的时候实际上都不曾明确打算建立专制政权,例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所要建立的,也是由政治先锋领导的无产阶级集体专政。
- ⏱ 2024-01-10 17:30:18 ^35-23733-23835
📌 纳粹创造的是一个革命与复辟的综合体。
- ⏱ 2024-01-10 17:30:41 ^35-24247-24265
📌 到1933年夏,场地已经为建立那种前所未有的独裁制度而清空。第三帝国诞生了。在下一阶段,它将急速冲向精力充沛、日益偏执的成年期。
- ⏱ 2024-01-10 17:31:40 ^35-24656-24720